中秋佳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共叙家常,畅享天伦之乐。佳节的甜蜜,让人回味,但也有人感慨,佳节过了,口袋也瘪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也承受着节日中迎来送往的压力。
“走亲访友,随手带些礼物是基本礼仪,这些年来每逢佳节,我们全家就要紧衣缩食,节日过不起啊。”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串门是他们老家的风俗,也是为数不多走亲访友的机会,起初并不以为然,但每年都是如此,却让他一家渐渐吃不消。“送礼的种类分很多,双方父母家各一份,除了表示心意还得有些实在的东西,上千元或者更多。近亲和好友是另一份,礼品价值300到500元不等,一份还看不出影响,要是走上十几家,这就需要三五千元的准备。”李先生说,他和妻子是工薪阶层,两人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串几次门。“有时孩子哭闹要个玩具,也只能到下个月发了工资,或者透支信用卡才能满足。”李先生的太太无奈的说。
记者了解到,像李先生这样的市民,还有不少。对他们来讲,串门是礼仪也是每年要完成的任务。“以前每年都送,如果突然不送了,亲戚间也不好说话。”市民王女士说。
省钱过节,已不是多么罕见的现象,像李先生所说的那样,虽然是负担,但也是亲朋好友间往来的机会,紧衣缩食就过去了。可是,琳琅满目的商品选起来可就麻烦了,尤其怕选到假冒伪劣产品。“去年过节,亲戚带着礼品来了,拎了一箱啤酒,仔细一看竟是某鸟啤酒。”一看就是仿冒产品,这样的经历,让刘先生十分尴尬。有过同样经历的还有市民陈女士,走得匆忙,从一家小店买了一箱奶制品和一箱方便面,快走到朋友家了,竟发现包装名称上有问题。“礼品太多,挑选时都是挑一些熟悉的品牌,看着包装熟悉确认了生产日期,竟还是遇到了猫腻。”陈女士说,幸好没把礼品送出去,否则就丢大人了。事后,陈女士匆忙返回商家,退了货。
记者调查了解到,像刘先生和陈女士所遇到的情况,多在偏僻的农村或城郊结合部。据工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地方信息相对闭塞,消费者的警惕性较差,容易被商铺忽悠。近些年来,这些地带已被列入工商部门重点监管区域,但还是要提醒广大朋友,购买时一定要看准外包装和商品的基本信息,并要及时向商家索要发票,确保出现问题时维权有据,多多提防就不会给团圆添堵。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