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扫出扶贫新路 合作社让嘉祥扫帚走出国门(图)

2016-09-16 04:12:40 来源:济宁新闻网

在济宁市嘉祥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国扫帚第一村”的地方,那就是嘉祥县西部孟姑集镇的前杜村。这里的扫帚产业园共占地100亩,2015年的年产量达到600万把,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并远销东南亚、韩国等地,被誉为“江北最大的扫帚加工生产基地”。

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的前杜村被称为“中国扫帚第一村”。

竹扫帚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当时的扫帚加工作坊如今已发展成扫帚加工产业园。扫帚加工生产程序简单易学,目前已吸纳就业人口达到2000多人。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产业园内新增了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其中涉及到孟姑集镇29个村46位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制作扫帚的原材料都是从浙江、安徽等地运送过来,加上运输费合到100元一捆,大约一百斤,每一捆原材料可以生产出19把扫帚。目前前杜村年产扫帚达到600万把,去掉材料及人工等成本,每把扫帚的利润在5元左右,纯收入可达到3000万元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扫帚产量可以突破800万把,人均收入将会更高。

扫帚产业园区内村民们正在加工扫帚。

“这些扫帚都是手工加工,根据扫帚的制作分等级,每把售价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国内主要销往东三省、青海、内蒙古等地。”产业园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会根据客户要求制作木质或竹质的不同把柄,这些扫帚的主要用途是在环卫工作中清洁道路,一把大概可以使用一年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孟姑集镇党委政府引导支持下,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为导向,扩大前杜村扫帚产业规模为目标,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嘉祥青竹扫帚加工合作社”。帮扶建设了电商平台,扩宽销售渠道,使传统制帚业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新引入了“芝麻开花扶贫驿站”,对接帮扶贫困群众走向产业致富之路。孟姑集镇扶贫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合作社的成立更是解决了之前存在的恶性竞争问题,原材料统一购买降低了成本,加工的成品统一销售减少了散户们为销量而降低售价的情况,这样一来总体的利润有所增加,百姓实际受益。”

一名65岁的老人正在对扫帚柄进行打孔。

“我在这里干了三年了,每天就是在这里给扫帚的竹柄打孔,一个柄上打两个孔,一天能加工两千个左右。”一位65岁的老人说,他年纪大了没办法再忙农活,就把土地承包了出去,现在在产业园内一天可以挣五十元。产业园内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头顶的风扇不停转动为劳作的人们带去清凉,还有村民们工作时不时迸出的谈笑声,园区内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们家做扫帚已经十八年了,也是从小作坊慢慢到现在的加工厂,你看到的这些工人比较少,还有大部分人领了原材料在家里绑扫帚。”一位园区内的加工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们做扫帚是按件计费,按照现在的加工生产工序,加工费是每把2.2元,慢的一天大概能做30到40把左右,而非常熟练的工人则能达到70到80把左右,这意味着每天的人均收入将有70元甚至更高。

对于扫帚的制作,熟练的村民一天能做到70到80把,日赚150元左右。

随着电商平台的建立,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将源源不断地注入前杜村。到今年年底,扫帚产量预计可以突破800万把,这不仅解决了孟姑集镇的贫困就业问题,更吸引了周边乡镇贫困群众前来就业。(记者史欣欣)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