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发射再度失败解析

2016-08-15 16:29:04 来源:济宁新闻网

第21期

2012 4.13

导语:据各国媒体的报道,朝鲜当局在北京时间13日早上7点39分(北京时间6点39分)试图发射火箭,但是火箭在发射台上点火升空之后1分钟,就在空中断裂解体。日韩的官方消息人士表示,火箭最高上升到了离地有120公里之后,第一和第二节分离失败,火箭断成了4块,碎片坠落到了距离朝鲜半岛西岸沿海大约200公里的海面。[]

朝鲜从所谓“芦洞”系列导弹,跨越到所谓“大浦洞”(朝鲜自己的名称是“白头山”)系统导弹,再到“银河”系列火箭,其技术发展路径与中国从DF-2跨越到DF-4,再到CZ-1极其相似。

朝鲜对外介绍说,“银河3号”运载火箭全长30米,最大直径2.4米,发射重量为91吨,起飞推力为120吨。这一关键数据显示,其导弹能力已相当于中国射程约5000-6000公里的东风-4远程导弹的水准。

“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银河3号”几乎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一个很直接的对照数据在此:中国1970年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发射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

从此可见,无论是长度、直径、重量还是推力,“银河3号”和“长征1号”两者都属于同一量级,长度甚至基本一致。两者几乎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如出一辙。这背后并非中国援助了技术,而是由其背后的弹道导弹性能要求、技术发展道路相似而决定的。[]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是在SS-6洲际导弹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它用自己的成功告诉全世界:研制推力巨大的远程和洲际导弹是发射人造卫星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的运载火箭和其他诸国一样,也是由弹道导弹演变而来。而中国弹道导弹的发轫则要起源于苏联援助的p-2导弹,国产化试制成功后称为“东风-1号”。但实际上苏联的p-2导弹就是测绘仿制的纳粹德国V-2导弹。V-2导弹是苏联、美国、中国乃至全世界导弹与航天事业共同的老祖宗。

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后,在东风-1号的基础上,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和比冲,减轻结构重量,自行研制出新的东风-2号导弹,并在全世界独家进行了投掷真实原子弹并进行实际的核爆炸的两弹结合全程完整试验,成为一种实战武器。[]

东风-3号(DF-3)抛弃了V-2导弹落后的液氧-酒精推进剂体系,开始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燃料,是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远程导弹。该型号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包括新型推进剂、大推力发动机、四机并联、燃气舵等,为后继型号特别是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发动机为四机并联,单台发动机代号为“YF-1”,四台发动机并联组成的完整推进系统称为“YF-2”。

东风-4号(DF-4)是中国第一个两级导弹。第一级就是以东风-3号为基础(稍加修改);第二级在“YF-1”的基础上改进出具备真空点火、级间分离功能的“YF-3”。据美国情报称,东风-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5000公里以上,以将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

东风-4号导弹为中国研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长征1号”(CZ-1)运载火箭实际就是同步研制的东风-4号远程导弹的卫星发射版本,“长征1号”火箭的一、二级就是这型号导弹。为了将卫星推入环地球轨道,加装了全新的GF-02固体发动机第三级。

1970年4月24日,以东风4号导弹为基础加装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的“长征1号”火箭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地发射到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近地轨道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在技术上完全是同源一体的,这也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反对朝鲜实施卫星发射的本质原因。

据报道,1979年,朝鲜与埃及签订协议,共同进行弹道导弹研制,并由此获得了“飞毛腿”导弹(相当于中国获得的苏联p-2),开启了朝鲜弹道导弹的发展之门,而“飞毛腿”导弹也是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小国家研制弹道导弹的起点。朝鲜在“飞毛腿”国产化(相当于中国的东风-1)的基础上,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和比冲,放大研制出增加射程的“卢洞”导弹(相当于中国的东风-2,研制成功时间约在1994年)。

朝鲜的导弹研发并非“闭门造车”式的纯粹自行研制。伊朗为朝鲜研制导弹提供了资金援助,在技术上,也与朝鲜“互通有无”。这便是伊朗与朝鲜导弹与卫星技术“齐头并进”的秘密所在。

伊朗的“谢哈布-1”导弹就是从朝鲜进口的“飞毛腿”导弹,“谢哈布-3”则是“卢洞”导弹的国产化。此外,而据外媒报道,叙利亚、利比亚和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以及苏丹、缅甸等国也从朝鲜购买了大量朝鲜“山寨”的“飞毛腿”导弹系统。这些秘密军售获得的利润,也变成了朝鲜导弹滚动式发展的资金来源。[]

朝鲜现有的“大浦洞”导弹分为两种。“大浦洞-1”是“卢洞”的上面再串联了一级细长的“飞毛腿”,成为世界上最为细长的弹道导弹,人们凭感觉一看即知,这种竹竿式的拼装实在太山寨了,很不稳定,而且实际的发射能力也很小。1998年“大浦洞-1”作为“银河”-1火箭发射“光明星”-1卫星,失败。之后朝鲜放弃了这一路线。

之后朝鲜另起炉灶,老老实实的仿效中国的道路,走四机并联的路子(推定于1999年开始)。四机并联要解决火箭震颤、发动机可靠性等一系列难关,也不是那么好突破的,这就是“大浦洞”-2导弹,其类似于东风-4(四联装第一级别加装单发第二级)。而加装了第三级卫星入轨发动机的,就是朝鲜所公布的“银河”火箭,类似于中国的“长征-1号”了。[]

这种搭积木似的导弹火箭发展道路说起来很简单,但研究人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首先是级间分离技术。中国很顺利的突破了这项技术,但是朝鲜的数次试验均宣告失败,包括1998、2009年的两次“卫星发射”都是如此。

2009年4月朝鲜发射“银河-2”号火箭,因火箭2、3级未能分离而失败。火箭第三级及其上的卫星随着火箭第二级按预定程序坠入距离发射点4000公里外的太平洋。

此次亮相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和2009年朝鲜电视台披露的“银河-2号”火箭外形差别很小,基本可以判定“银河3号”火箭就是2009年发射失败的“银河-2号”火箭的改进版,主要解决“银河-2号”火箭失败的2、3级分离与3级点火问题。[]

正如我们在上边中所说,朝鲜从所谓“芦洞”系列导弹,跨越到所谓“大浦洞”(朝鲜自己的名称是“白头山”)系统导弹,再到“银河”系列火箭,其技术发展路径与中国从DF-2跨越到DF-4,再到CZ-1极其相似。

但中国从DF-2发展到DF-4中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全新型号DF-3——实际上就是DF-4的第一级,但是朝鲜方面显然缺少了这个型号,型号没有无关紧要,但是一级火箭的验证缺失必不可少的,这个过程没法忽略,必须要用飞行试验验证,那么中国做了多少次验证?

据北京市科委网站上刊载的《北京市科技志》国防科技篇所记载,1966年12月至1967年的1月,DF-3型进行4次试飞,均发生发动机推力突然下降导致失败。经攻关才解决问题。此后又在2年内进行了3次导弹试验,才部分定型,至此至少执行了7次任务。由于在DF-3需要解决全新体制的发动机问题(这是火箭技术的两大核心之一,另一个是控制技术),所以花费了7次试飞,历经了前4次的发动机失败。而在DF-3的四发并联一级火箭基础上加装单发第二级的DF-4型,就相对顺利得多。[]

1969年11月16日,DF-4型导弹在西北试验基地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但由于供气系统发生故障,导弹在空中自毁。1970年1月30日,DF-4型导弹进行了第二次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两级分离后第二级击中目标。

三个月后,1970年4月24日,以DF-4型导弹为基础加装固体发动机第三级的CZ-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到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近地轨道上。1970年11月23日,DF-4型导弹进行了首次长射程飞行试验。

也就是说,在成功发射CZ-1号运载火箭之前,中国已经为这一全新系列(DF-3、DF-4、CZ-1实属同源异体的)进行了9次试验,经历5次失败,才取得了成功。而即便如此,DF-4型导弹也直至80年代才正式列装二炮部队,全系统形成战斗能力。[]

我们并不嘲笑朝鲜的第3次发射失败,中国是在5次发射失败的基础上才取得成功的,美苏最早期的火箭研制,也经历了一样的艰难历程。航天火箭是精密复杂的高科技结晶,取得成功并不容易。

但是,近年来,朝鲜经济面临很大的困难,朝鲜“大浦洞”2型导弹及衍生的“银河”运载火箭仅仅有过3次发射。第一次是2006年7月,“大浦洞”2型导弹首次试射,但起飞40秒后偏离弹道失败;第二次是2009年4月,“银河”2号火箭发射光明星2号卫星,第三级分离失败坠入北太平洋;第三次即是本次发射,升空1分钟后即空中解体坠入朝鲜西海/中国黄海失败。

在缺乏经费保障和国际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朝鲜远程导弹/火箭试射平均间隔3年发射一次,按这个速度,完成8次试射,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能够威胁美国阿拉斯加的远程导弹要等到2030年了,乐观推测,即使今后能取得技术突破,一切顺利也要2020年才达成目标。

这一推测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有历史依据。中国1958年获得苏联p-2,苏联撤走专家后的1960年11月,全国产化的东风-1型就试射成功,历时仅2年。自行放大改进的东风-2型1962年首发失败,1964年即发射成功。全过程仅耗时6年。同时还已经启动自行研制全新体制的东风-3、东风-4型的工作。

朝鲜引进“飞毛腿”导弹(相当于中国引进p-2)的时间是1979年,1984年才完成国产化试射(相当于东风-1型),历时5年。随后着手放大版本“芦洞”导弹(相当于东风-2型)的研制,1990年5月第一次试射失败,1993年部分成功,1994年发射成功,总历时15年,是中国所耗时间的2.5倍。而且大部分研制时段朝鲜还未遭遇经济困难,国际环境并不差。

远程导弹的研制投入和困难更大,在朝鲜国际环境恶劣(联合国决议封锁朝鲜导弹技术交流)、经济困难的时期,研制拖期是必然的。

航天领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需要有全面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制造技术,还需要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最根本的还是需要经济实力。[]

请不要忽略,即使是1960-1970年代,中国所能集中的人力、智力、物力、财力及完整工业体系不是朝鲜这样的小国能比拟的。“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在4年多的时间里,全国有500多个单位、数十万人参加了这项工程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

一个国家要想培育出一个独立的航天体系,就需要有能力供养数以十万计的工业人口,特别是至少上万名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创造社会财富,不贡献吃穿用度,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去研究、探索、试验、制造各类复杂的、涉及多领域的精密尖端产品,还要有承受多次失败血本无归的沉重打击——这背后又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工业人口的付出,更大规模工业体系的支撑。

工业人口的层次和规模,共同决定了这个国家所能达到的技术高度。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真正的“强盛大国”才能独立发展航天和远程导弹,否则只有部分或全部依附于其他大国。

有人举出英国、法国、日本、印度、以色列这些国家发展航天的成就来反驳,但是请不要忘了,这些国家在测控、发动机、控制技术、材料等航天子系统上都是依附或部分依附于美国的航天体系,航天成就也局限于部分领域,缺漏较多,远未全面覆盖。而如新进者韩国的火箭,90%都在仰赖俄罗斯,另外它也遭遇了头两次失败,这很正常。

而且这些国家在现代的国际环境中虽不能称为大国,但也大都是工业体系完备或较为完备,研制费用不缺,国际交流活跃,综合实力可称之为中等国家。而朝鲜处于被国际孤立和自我隔绝的状态,要干一件大事,就必须要搞出全套体系。可朝鲜现状又如何?我们观察到其修建一个发射场坪就花去了将近10年时间!这还是咬紧牙关倾举国之力来完成的。

朝鲜在苏东剧变之后,其工业体系突然失去了一贯依赖的廉价苏联重油供给,烧油的火电厂全面停产,能源的突然中断引发了工业崩溃和经济崩溃,连自我修复也变为不可能。最近朝鲜为迎接2012年金日成百年诞辰,终于建好一个30万千瓦的熙川水电站,被称为朝鲜民族8000年历史来的最伟大工程。

今天,朝鲜和联合国共同进行的普查显示,朝鲜只是一个农业国家,制造业产值排在农业、渔业和林业的后面——对于现代化的世界来说,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这意味它只能通过对外输出不多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工业品需求。

朝鲜是能从国际社会买来一些民用高科技产品,比如“家电下乡”的液晶显示器,但是火箭发动机和控制的核心秘诀,是买不来也很难偷来的,即使通过间谍手段,买到技术也还要试验验证才能掌握。这样一个的封闭农业国家,即使举国之力,也只能实现3年一发的试验速度,这是正常的,否则反而是不正常、“开外挂”。

但坚持研制远程导弹会招致更严厉的经济制裁,朝鲜经济是否还经得起20年的封锁?再怎么努力、有志气,也需经过数次成功发射的实践证明,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朝鲜的研制工作如何继续,如何取得突破?

朝鲜试图以核大棒换生存和粮食,以朝鲜目前的国力和国际环境,这一博弈能否一直玩下去?以三年一次的间隔,朝鲜能等到远程导弹终于研制成功的那天么?[]

“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叩开天宇之门,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为后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当时瑞士《自由报》评述此事件时称:“中国想向世界,更确切地说是向第三世界的国家证明,一个贫穷和不发达的国家,当它想达到最先进的国家的水平时是可能的。” 不过,至今建立起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并开始大步伐赶超,部分达到最先进国家水准的第三世界国家,只有中国自己。这不是偶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必然。 从“东方红”到“光明星”,从“长征”到“白头山”,从“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到“主体思想、最高尊严”,从“打倒美帝”到为美国公司发射商业卫星,从改革开放到“神舟”遨游太空,从“强盛大国喝肉汤”到“小康社会开汽车”,读者们阅读完此专题,能品读出了什么,又会如何预测朝鲜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