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选调生总结: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一般当不了官

2016-08-13 17:17:45 来源:济宁新闻网

从豪情万丈回归现实

在贵州某乡工作的伍宁,一般不参加迎来送往的酒局,他不喜欢那种 压抑的气氛 。另一个理由是: 说来不怕笑话,当我喝着那些公款买的酒时,总想起乡里失学的孩子们,心里难受。

在选调生群体中,伍宁有些另类。不少选调生自被录取开始,就未雨绸缪,研读起官场小说。

在选调生的内部论坛中,一些人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当选调生 无非就是希望以后受到重用和提拔 。伍宁却 想切切实实地做点事情,为民众争取一点公平正义,但我必须先有资源和权力 。

改变之前,先得习惯现实。伍宁第一次参与撰写年终评估材料时就震惊了: 这些材料只有30%来自真实事件,剩下的几乎都是在网上找的和工作人员自己编的。

伍宁到乡里之后,希望发起一项帮助孤儿的活动。给领导汇报,提议被否决。伍宁认为,其他年轻人到基层都比较沉默,但他话很多, 领导不欢迎 。

他没有放弃,想了两天,又写了一份初步方案。这一回他动了脑筋,故意把本来写好的步骤打乱了, 如果方案交上去时很完美,领导没有可改的地方,他一定不喜欢。 为了增加成功率,他还在方案的开头强调: 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 。果然领导对方案做了改动,开始关注支持这项活动。

伍宁已经足够幸运。按照广西选调生肖桂国的总结, 会做事、不会做人 的选调生一般当不了官。 光做事肯定会得罪人,得罪人可能得不到提拔晋升。

在广西区委党校工作的肖桂国,是选调生中的 名人 他从七八年前起运营一个提供选调生资讯的博客。由于长期关注选调生,他总结出了一些规律:选调生要与领导、同事处好关系,需要维持一些事情不变,不能表现太优秀,不能另类。

这也让像肖岳一样原本豪情万丈的选调生们,到基层后变得现实。有人总结出 多听少说常点头 的金科玉律,有人转而研究领导的性格特点、办事风格、表达方式。

刚开始,肖岳很瞧不起身边一位选调生,他把主要领导的工作特点和点菜偏好,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但他现在有点佩服这位同龄人: 他说这是为了更好地领悟领导工作意图,开展工作。从工作效果看,有时候真的是事半功倍。

储备一时,还是储备一世?

蒋超的书桌前,挂着一幅大学毕业时老师送他的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也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江苏给全国大学生 村官 的题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国家领导人当年很多都在基层,习近平在陕西,李克强在安徽,当知青。 蒋超说。

这个群体极度关注升迁与提拔。在个别选调生论坛,用户的积分等级是按照行政级别的体系来设计的,积分低的是 副科级 ,高的可以达到 正省级 。

从制度设计上而言,选调生的升迁速度应快于普通公务员。中组部文件曾提出: 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挑选。对其中适合做机关领导工作的,应提拔到机关领导岗位。 省级组织部门亦做出了类似规定。曾有官员在报考选调生动员会上说: 努力吧,年轻人们,未来的市长在你们这群人当中诞生!

现实中,选调生们所期待的只是早日结束基层生涯,调到县里或市里工作,他们难以忍受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 在贫困的乡镇,月工资不到2000元,再无其他收入。就连住的房子都要比其他地方破旧许多,甚至有老鼠出没。

但一方面,基层工作需要这些年轻人,而基层有限的提拔机会在多数人当中分配,出现有人 储备一时 ,有人却要 储备一世 的现象。一些人发现,最先离开基层的,多来自 有背景 的家庭。

安徽选调生李欣,在一年中目睹了十几位朋友离开不同的乡镇,回到县里,乃至城市。她不清楚每个人的背景,只是听说有人的父亲在省城里当官,有人家境富裕。当然也有无背景的名校毕业生提拔得很快,但那离普通二本学校毕业的李欣太远了。

在与一批同龄人的生活逐渐拉开距离后,李欣曾一度觉得自己跟上山下乡的知青很像。她不指望以后当上 市长 ,只是疯了一般地想回城。

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希望让组织部门看见自己的勤奋和才能。不过她发现,自己的努力甚至帮了 倒忙 本来有过回县里的机会,但乡镇书记目睹了她的勤奋和才能,说什么也不愿放她走,希望把她留在基层工作。

出走的与留下的

与体制的碰撞,令一些年轻人感受复杂。朱华曾哭过很多次,她感觉,包括职位升迁在内的任何事,都不是她个人能控制的。 当时要不是有另外一个女生,两个人相互鼓励,真的可能会坚持不下去。

肖桂国也目睹了一些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在晋升提拔等问题上备受煎熬,因而再考公务员、参加各种选拔考试,或辞职离开。

他们凭学历、能力、年轻、潜力等优势进来,但进一步发展却不一定能依靠这些。 肖桂国说。碰撞之后,一些人选择了逃离,一些人则留了下来选择坚守。

逃离的人,很多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回到了城市,也有人转行下了海。选调生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短暂的 意外 。

留下来的人,心态变得更现实。朱华期待公开竞争的机会,省委组织部近年来推行的部分职位公开选拔给了她更多的希望。她一方面强调要 服从领导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很明白,必须争取机会, 人在乡镇呆久了,会有惰性,丧失拼搏的斗志 。

肖岳在基层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已感觉自己丧失了斗志。曾有几个月,他在没有应酬的时候也喝了很多酒。酒没有消除他的愁闷,却进一步锻炼了他的酒量。后来,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他偷偷学起了英语,准备另一条出路。

蒋超则是这群人中的乐观者,他说: 放眼整个机关大院,我们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 刀笔小吏 。但我们有梦想有追求,会始终保持这种激情和斗志。

强调这种 积极心态 的不止蒋超一个人。2011年底,山东、湖南等省的5名选调生曾在网络发表《为选调生正名》的公开信: 扪心自问,选调生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群体?难道没有遵守就没有发展前途?

从2011年开始,肖桂国组织了一些选调生一起编写一本书,讲解选调生政策,讲述选调生的经历和感悟。开始时,他把书名拟为《选调生眼中的官场》,遭到了很多年轻参与者的反对,他们担心 官场 二字引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藏污纳垢等不好的联想,并担心参与编写这本书影响仕途。

最终,经过编委们的讨论,书名定为了《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 选调生》,选题、框架结构、内容不得不作大的改变。

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肖桂国在网上的几次公开征文。有的投稿令肖桂国并不满意,因为写得中规中矩,充斥着官话、套话。他提出必须署真实姓名的要求,随后部分人要求撤稿,或称自己的稿件写的是别人的故事。

(文中除肖桂国和蒋超外,其他受访者均要求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