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离开大院的日子-周大伟-王朔

2016-08-10 16:42:32 来源:济宁新闻网

原题:王朔:离开大院的日子37年前,周大伟和王朔分别从北京31中、北京44中毕业,成为北海舰队的新兵。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在北京城,经历的事儿大同小异。“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

原题:王朔:离开大院的日子

37年前,周大伟和王朔分别从北京31中、北京44中毕业,成为北海舰队的新兵。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在北京城,经历的事儿大同小异。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 。好在扭曲的年代终于结束。一些人揪着头发把自己从原来的轨道上硬生生拉扯出来,而那些从没被扯疼过的人,很多就像被温水慢慢煮熟的青蛙,还没回过神儿来,便已经失去了在新时代抗争的能力和勇气。

本刊记者/滑璇

像往年一样,周大伟在2014年春节将近时,候鸟一般从美国加州飞回北京。他下意识地想去看一看《私人订制》,却发现几家影院都已下线。与葛优、冯小刚相比,他更关心王朔。网上如潮的恶评,并不影响他对电影的期待。

37年前,周大伟和王朔分别从北京31中、北京44中毕业,成为北海舰队的新兵。二人中,一个来自三里河附近的一机部局大院,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一个成长于复兴路西头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大院,是典型的部队子弟。

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在北京城,经历的事儿大同小异。周大伟认为,那个年代违背了当时流行的哲学理念,无论个体如何努力,也无法获得正常的成长机遇, 外因成了决定因素,内因成了变化条件 。用王朔的话总结,则是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 。

好在扭曲的年代终于结束。一些人揪着头发把自己从原来的轨道上硬生生拉扯出来,而那些从没被扯疼过的人,很多就像被温水慢慢煮熟的青蛙,还没回过神儿来,便已经失去了在新时代抗争的能力和勇气。

周大伟和王朔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却都属于前者。他们都与绝大多数当年的战友失去了联系,但两人之间仍时断时续地保持着电话联络,偶尔还会在北京城里一起坐坐。

军营岁月

有时,人生如同海上行舟,有人扬起风帆,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原地打转。起落沉浮,身不由己。

距离青岛数十华里的即墨(现属青岛市管辖),有一个叫南泉的海军训练基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海军新兵被送到此地。经过近一年的新兵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后,再被派往北海舰队的水面舰艇上服役。

1977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120名来自北京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来到这里。这些年轻人身穿藏蓝色的冬季海军服,满脸兴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当兵才是应届高中生的最好选择,不仅可以逃过上山下乡,复员后还能返回原籍。周大伟和王朔也在这趟列车上,尽管互不相识,但身为海军的幸运与自豪并无二致。

在新兵连,王朔因为过人的 神侃 天赋远近闻名。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受邀到周大伟所在的班级表演。那天,王朔给周大伟的第一印象是 极为清纯的脸 , 皮肤细嫩红润,表情腼腆乖巧,但一笑又好像一脸的坏水儿被拧出来了 。当天,来自大院的王朔满口名人趣事、军事典故,其间还不乏男女荷尔蒙之类的医学名词,几乎把周大伟和战友们 侃晕 了。

后来,周大伟和王朔都参加了中队的宣传小组。借出板报的由头,他们一起逃过队列训练,钻过熄灯号的空子。周大伟发现,王朔对事情的认识和判断又准又狠,眼界远超同龄人。再加上他骨子里透出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劲头儿,到了哪,都是个刺眼的人物。

由于过于特立独行,部队里很多人对王朔并不欣赏。但周大伟不这么看,他认为王朔绝顶聪明,是个 精灵一般的人 。

和王朔比,周大伟似乎正好相反。尽管内心中同样自视甚高,但他并不张扬,也从不惹事。他是那种从小就很乖的孩子,好强但听话,成绩好却不怎么招人嫉妒。对一些士兵讨好上级、假装刻苦训练的功利行为,他也看不顺眼,但不会在言语中表露态度。

新兵连结束后,王朔和战友孙东平被调到青岛市区,一个去卫生学校学护士,一个去水兵俱乐部做炊事员。周大伟则和100多战友留在封闭的基地,继续学习航海和操舵。

数月训练,基地大门紧闭,几乎与外界隔绝。一次,因为要进行大型队列训练,场地不够,士兵们破天荒地在营区的围墙外训练。走队列时,远处两个村姑包着花头巾、提着竹篮子走进视野,士兵们的步法一下全乱了。副中队长气急败坏地大吼: 刚才谁看了,站出来!谁看了?站出来! 其实所有人都看了,只是离得太远,压根就没见到正脸儿。

离开北京数月,周大伟开始感受到文革结束后社会生活的剧变。从亲友来信中,他了解到,北京城里放映了久违的西方电影,各种世界文学名著重新印刷。

1977年夏,这股气息四处弥漫,传到军营。一天,战友们正在沙坑前练习单杠,不远处的一个男人一下吸引了周大伟的眼光。这是一个战友的同学,专程从北京赶来探望。周大伟发现,这个同龄人穿着尖头皮鞋、藏青色西裤和一件夹克衫。他悠哉游哉地站在场外,看着战友们做着拉上、放下,再拉上、再放下的机械性动作。周大伟隐隐感觉有点儿不对。突然间,他明白了,是自己初为军人时的优越感正在迅速消减。他开始羡慕这个无拘无束的 地方老百姓 ,心中五味杂陈。

那年年底,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在与家人和同学的通信中,周大伟得知整个北京都沉浸在备战高考的氛围之中。周大伟过去的同学、身边的亲友,只要有条件都准备试上一把。他自己也在思考,要不要追赶 高考 这趟人生的高速列车?

可惜,军人不是自由之身,周大伟不能参加高考。他甚至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各奔前程

转机出现在1979年。那一年,周大伟结束了军舰上的实习,成了训练基地航海教研室的一名助教,不再出海。和他一起留下的,还有战友裴真。

当时的军人要想参加高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部队推荐;二是有时间复习。周大伟和另外一名叫裴真的战友,是那120名京籍水兵中符合条件中仅有的两人。1979年春,他们开始复习准备。他们白天给新兵上课,晚上就猫在屋里埋头苦读。等所有营房都成了黑漆漆的一片,他们的宿舍还亮着灯。

那年夏天,周大伟考中了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裴真没有参加这次高考,也放弃了投考军事院校(由军队内部出题,比较容易录取)的机会。他的家人希望他早日退伍回京,准备报考地方大学。

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周大伟在青岛市区的水兵招待所门前再次遇到王朔。他参加高考的消息,也传到了王朔耳中。那次见面,王朔主动问起高考的事,而且破天荒没有调侃。从王朔的表情,周大伟看出了他对前途的担忧。

不过,对于大多数北京籍士兵来说,那根变革的神经尚未觉醒。

海军当时有个规矩,水兵复员时要上交一套大衣、手套、皮鞋。很多人复员前就想法设法找到一套旧装上交,而把新装后压在箱底不穿,等着临走时带回家炫耀。对于这些人来说,理想依旧简单,海上日子再苦,只要熬到年头复员回家,就能找个工厂当工人。

在西政,周大伟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同学,很多人来自基层的农村和工厂。在周大伟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此后都走向了成功,同学聚会时,席间不乏省部级的高官、全国知名的学者、腰缠万贯的律师。

有时,周大伟会想,在他人生的多个转弯中,高考或许是角度最大的一个。

对于裴真而言,周大伟的离开是一个巨大的激励。1980年初,几经周折,裴真如愿复员回京。

在北京三里河附近的高考补习班,裴真意外碰到了同样复员回京的王朔。据裴真回忆,王朔常穿一件草绿色的军大衣,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女生小声说话,有时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时,王朔正在白塔寺附近的一家药品批发商店担任业务员。当兵时,他就对打针、抽血之类的事情不太擅长,总要在病人的胳膊上扎两次才能找到血管。换了地方、换了岗位,他依然提不起兴趣,也不怎么好好干。据传,商店的女团支部书记要找王朔谈话,还没进入正题,就被他逗得咯咯直笑,合不拢嘴。1983年,王朔下狠心辞职,成了一个没工作、没收入、没单位的人。 那时,他只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过一篇小说,但他决定从此以写作为生 。

经过一番努力,裴真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周大伟则在大四时,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研究生。他回绝了北海舰队军事法院助理法官的任命,从重庆再次回京。而当年的那些战友,不少成了岗位工人,还有人当了出租车司机。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文革时风光无限的北京复兴路便归于沉寂,泯然众人。当年扬名立万的军队大院子弟,在高考这场新的战役中节节败退,失去了半壁江山。与此相反,三里河的国家部委大院、中关村的高校大院,作为一股新势力在京城迅速崛起。

重新谋生

1984年春夏之交,周大伟和家人一同到踏青。在回程的114路无轨电车上,他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王朔身穿T恤和短裤,很有些香港同胞的味道。

5年后再次相遇,彼此都很激动。后来,周大伟到王朔位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大院的家中做客。在周大伟的印象中,王朔的卧室不仅面积狭小,而且屋顶是个斜坡,简直就像一个专门设计出的储物间,而且王朔当时和家里的关系有些紧张。

1986年,周大伟硕士毕业,在人大留校任教。虽然研究生学历在那个时代被称作 天之骄子 ,但现实中,他每月不过几十块钱。他开始跟着导师和师兄外出讲课、打官司赚钱。不过,几经考虑他还是决定去美国深造、发展。

出国前,正赶上1989年风波。此时的王朔,已是大红大紫的名作家、名编剧。 他对政治看得一清二楚,以旁观者的心态,说出一些虚虚实实耐人寻味的话 。

周大伟说,当时的中国如果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肯定不走。因为对于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学老师来说,提着两个箱子到地球的另外一边重新谋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美国,周大伟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到图书馆清理微缩胶片、到出版社进行文字校对,努力挣回来的那点儿美元,还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当时,在国内工作的父亲经常因公出国。每次到美国看望他时,都要带去不少日用品,有一次甚至背去了一床被子。 当时人在美国,穿的衣服都是海鸥牌、蓝天牌,大华衬衫。 周大伟说,直到学业结束开始工作后,他才开始在国外买衣服。

那几年,王朔参与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渴望》等已经风靡全国。周大伟回忆,就连大洋彼岸的华人圈子也争相租借这些录像,作为王朔的昔日战友,周大伟时常把这些影视剧推荐给海外的华人朋友观看。

1994年,周大伟第一次回国,也算 衣锦还乡 。毕竟,在美国打工一小时挣的钱,相当于国内一个大学生干上一个月。在北京西苑饭店著名的旋转餐厅,周大伟再次见到王朔。饭吃到一半时,冯小刚匆匆赶到。冯一坐下,一大群姑娘小伙就蜂拥而上,围着冯、王二人要签名。即便超凡脱俗如王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显出一点儿得意。但是人群散去之后,冯小刚一脸沮丧,周大伟后来得知,彼时王朔在国内几乎被各类媒体封杀。

1997年,王朔曾带着家人短暂赴美。用周大伟的话说, 当他来到美国大陆时,他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语言的障碍让他才思枯竭。 在美国逗留几个月后,王朔孤身一人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

经过一番打拼,周大伟在美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0年后,在 海归 最为受宠的时候,他 与时俱进 地回到国内,开始经商。那段日子,他每天夹着皮包出入于东方广场、港澳中心等豪华酒店,逢人便称自己是在 谈生意 。虽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他对从商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热爱。

与许多生意人不同,周大伟多年来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还会做一些剪报,记录下那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当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有人主动向他约稿时,他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阅读、写作的生活状态。没几年,他的两本法学随笔《北京往事》《法治的细节》先后出版,在法学界引起不小的影响。

回首往事,周大伟会感慨于自己的 顺 。大家挤破头去当兵时,他当了海军;高考恢复后,他考上了大学;流行出国时,他飞到了美国;国内环境变好后,他又成为了 海归 。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他比王朔还要幸运。

而老战友王朔,这些年一直住在北京近郊那个最早开发的别墅区里。门口的汽车上蒙着厚厚的尘土,显然,主人自闭一隅,久未外出。据周大伟了解,近年来,王朔几乎谢绝了所有的交际活动,就连女儿王咪的婚礼,都未曾露面。他在家潜心研究古籍,作品充满虚幻而又真实的宗教味道。

不过,周大伟和王朔只是当年的120名战友中的少数,那些昔日的战友已很少联系。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周大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完会后,一身西服革履,正要打车回家。在京师大厦门口,一辆出租车恰好在等客。借着黄昏残留下的一丝余晖,周大伟一眼认出司机正是当年的海军战友之一,司机显然并没有认出他。周大伟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借故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