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首招“备案制”医务人员 医院去编制化你咋看

2016-07-15 07:13:16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新考进市直公立医院,医生没编制了,在读的研究生说有些失落。没了这个束缚,虽方便医院储备所需人才,但医院也需提供更好平台吸引、留住高端医疗人才。

编制不编制的

其实发展平台更重要

济宁医学院研三的学生李浩然明年7月毕业,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他密切关注着各医院的用人计划。

“前段时间,事业编(卫生类)招考面试刚结束,我明年才毕业,没想到医改政策这么快就出台了,以后新入职的医生都没有编制了。”说起这点,小李多少有些失落。“有编制毕竟更保险一些,但如果都没有也就无所谓了。”

与小李不同,读研一的学生李涛有着6年的工作经验,并且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此前工作的企业职工医院效益不好,他下决心辞掉工作重新考研。“今年31岁了,已经结婚生子了,想多学点东西,找个好工作。我更看重医院能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有没有合适的收入。”对于有没有编制,李涛并不十分在意。

“现在很多医院都改扩建了院区,医生的缺口大,只要定位准确,找工作还不是问题。我也了解到,一些县区的医院政策还不错,愿意引进研究生这样的人才。”李涛说,尽管医院的缺口大,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研究生学历想留在三甲医院非常困难。“如果没有机会,我会考虑县区的公立医院,先就业有好机会再择业。”

没了编制的束缚

医院用人单选变双选

12日,济宁市卫计委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市直6家公立医院的用人招聘计划,这是济宁公立医院首次招聘“备案制”医务人员。在此次招聘名单中,市一院、市中医院占了大部分名额,为医院新院区储备人才。

“我们医院700多人,有编制的不过一半。为了留住人才,从去年开始,医院对新聘用制人才实行同工同酬。”济宁一三甲医院院长坦言,没了编制的束缚,医院在用人方面从过去的单向选择变成双向选择,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这也倒逼医院加强管理,为临床核心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一些医院需要的专业,通过人事招考可能招不上来,考进来的可能也不一定适用。”受制于编制,不少医院在人才引进和储备上很犯愁,只能大量使用临聘人员。实行新的用人制度后,医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岗位、自主招聘所需人员,同时通过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起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大家有了紧迫感、危机感,更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管理者也是好事。

优质资源自由流动

倒逼医院提供更好平台

根据省编办和省人社厅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总量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公立医院原编制内人员继续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只出不进,公立医院空余编制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回收。自2016年,不再安排公立医院用编进人计划,由公立医院在人员控制总量内自主制定、执行新进人员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济宁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也提出,医院招聘计划在控制总量内的人员,在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公立医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员控制总量内的所有医生以及其他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相比编制而言,医术才是‘硬道理’。”采访中,一位从医20余年的主任医师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医生也会更专注与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打造个人品牌。也有不少在职医生直言,放开编制捆绑,政府也应该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对有能力的医生来说,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机会和福利。

业内人士认为,改革之后医生的价值会得到提升,患者也将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一方面,当医生可以自由流动了,一些好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这样一来,患者看专家并不一定非要去大医院了。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凌忠认为,公立医院目前僵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既是医生多点执业的“绊脚石”,也是医院管办分开的“拦路虎”,改革必然利大于弊。给医生身份“松绑”,有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也将倒逼医院设计善待医生的管理制度。

济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