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作者 戎国强
据潇湘晨报报道,5月7日下午,长沙众多高校的学生组织了一场亲吻陌生人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信任”,用亲吻向陌生人传递信任。但是,这场活动泡汤了。报道说活动从3月底就开始筹备了,有近200人报名,但到了要在“线下”真正亲吻的日子,人员迟迟未到齐,活动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一些参加者觉得尴尬,没能吻起来,最终完成亲吻的也不足10对。
亲吻陌生人,觉得尴尬就对了,活动没有成功,就对了。如果在中国吻陌生人像吻自己的情侣或亲人,一点不觉得尴尬,这个人就不对了,不正常了。
如果不觉得尴尬,像“亲吻”、“信任”这些人们常用的好几个词语就要被玩坏了。“亲吻陌生人”,先不说对陌生人能不能做到“亲吻”,走在街上,仅仅是看到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们是否都觉得很亲切?如果看着都不觉得亲切,亲得下嘴吗?勉强吻下去,“亲”又在哪里呢?明明没有亲切感、亲近感,假装亲吻,不是把“亲”字玩坏了?
“亲吻陌生人”活动的主题是信任吻一下,就有信任了?信任那么容易建立吗?“亲吻陌生人”活动中的一些细节,透露出来的,不是信任,恰恰说明信任不是吻一下就能建立的。活动允许参加者戴眼罩与人亲吻都已经肌肤触碰了,却不能让对方看到真容,亲在哪里?说好的信任又在哪里?戴着眼罩亲吻,身体触碰了,心理却在抵制。抵制是合理的,亲吻是不自然的。互相不了解,哪来的亲近与信任?明明缺乏信任,不敢信任,活动还要冠以信任之类的好名头示人,把信任这个好词给玩坏了。当然可以说,搞活动嘛,意思一下,象征一下嘛。问题是,缺乏真实的、自然的情感基础,违背人的自然心理状态,“意思”就没有了,象征也落空了。
亲吻是人与人之间十分亲密的举动,在中国,一般只发生在关系亲近情感联系密切的人之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需要生理接受和心理接受乃至愉悦感的一致。把个人化的行为变成集体活动,把比较私密的行为公开化,表演化;把需要生理和心理共同参与的行为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一种简单粗暴,是对人的身体和情感的不尊重。这跟一些中学搞集体洗脚秀是同样的粗暴。这样做的后果,是事物的名与实分离,是人的内心与表达内心的语言分离,最终,人们习惯于听假话,说假话,人们再也不在乎语言背后是否有真实的情感在支撑,只要语言本身好听就行,久而久之,人和人的语言交流,仅仅是空洞的概念的交流,而不是真正的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语言变成了空壳,交流变成了互相欺骗、说谎。
如果我们正常的生理、心理感受被扭曲,应该感到尴尬时我们不觉尴尬,应该欢笑时我们不觉快乐,连表达也变得虚假,就意味着正常生活的失守。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