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青椒们”的是代际不公平

2016-11-15 03:26:56 来源:济宁新闻网

社论

澎湃新闻的报道《大学青年教师: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课》,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了不少大学青年教师的共鸣:“青椒们”在生活上艰辛清贫,在学术上举步维艰,在高校教职的生态圈中面临生存困境。

病症报道得很到位,但是“药方”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大背景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学术生态圈已经开始固化,圈层和利益格局都已经形成,教职成了稀缺资源,学术新人进入高校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宽松的施展环境,而是面临各种压力。

如何拯救大学青年教师?关键在于改造学术生态。一些人呼吁要改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不能唯科研论,不能唯指标论。对于年轻人来说,恰恰是追求科研成果和论文指标才是他们的出头之路。因为他们有精力,有新的眼界,容易出成果。问题在于,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做出成果的人,未必是享有成果的人。

对于工科来说,现在大部分采用的团队作战式,一个团队带头人带着一批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项目。这个团队带头人或许不需要做任何具体的研究,只需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拉回项目、资金,便可以坐享这些成果。因此一些工科教授在几年内就动辄发表几百篇SCI论文。青年教师的成果就这样被团队带头人“收割”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前者永远不可能赶上后者的成果。

因此,青年教师不是害怕拼成果、拼科研,而是在目前的学术权力格局下,学术资源被高度垄断了,青年教师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成果。要改革的并不只是职称评审标准,而是学术资源的分配,是学术权力的改革。

高校中的老人可以坐享其成,没有后顾之忧,而新人却得面临严苛的考验,同时又无法主宰自己的时间、成果和研究方向。这种“代际不公平”的背后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二元机制。这个思路对于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是个好思路,但却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公平。

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困境并不是“能力的不平等”,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是权力的不平等。如果继续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二元机制,让青年老师们相互“厮杀”,而“老人们”高枕无忧,甚至故意搅混水,则大学注定难成为学术精进的地方。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