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又卖肉 舆论为何大不同

2016-09-24 04:21:2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李思辉 时评作者

据媒体报道,近日,年过50岁的陆步轩现身广州,重执屠刀卖猪肉。当年他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卖猪肉出了名,被安排做地方志工作。临近退休,陆步轩又彻底放弃了铁饭碗,“重操旧业”卖起了猪肉。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灵活选择职业的自由。陆步轩捧着“铁饭碗”退休也好,重新操刀去卖猪肉也罢,都是他的自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倒是陆步轩两度卖猪肉,引起的围观,引发的讨论,产生的轰动效应,值得我们思考。

当年,陆步轩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陕西一家小型国企,之后这家国企倒闭,他就以卖猪肉为生。2003年“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新闻登上媒体头条,引发热烈讨论。翻一翻当年的报纸杂志,检索一下彼时的论坛跟帖,会发现当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出现这样的事“不应该”,言辞激烈者更是抛出“人才浪费”“北大蒙羞”“教育之耻”等论断。这场激烈讨论,最终以广州市有关方面给陆步轩“安排”公职而平息。

13年一个轮回,如今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了10多年的陆步轩毅然辞职,重操旧业,又一次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样还是陆步轩,同样都是“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一次舆论的反应却与当年截然不同。“人才浪费”“教育之耻”之类的痛心疾首几乎看不到了,支持、点赞、表示敬佩的不少,更多人则表现得非常淡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学扩招,公众对名校毕业生的“精英化”预期在消减,而且放下身段做小买卖的大学毕业生多了,北大学子卖猪肉已经不太新奇。从本质上看,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公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巨大解放的结果。

大学教育的普及,就业择业的自由,职业界限的打破改革促使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由单一转向多元。多元的时代,成才与成功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成功标准不再单一,杀猪卖肉也没什么羞于启齿。我们在教科书里主张的“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观念,正在不断坐实。

比如陆步轩一度觉得自己给母校北大“丢了脸”,可不久前北大校方还请他回母校做了场报告。可见,北大不仅不以学生卖猪肉为耻,反而以毕业生的勤劳务实为荣,这是中国的大学乃至中国教育界、知识界更趋包容与开明的一个注脚。

时代在进步,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也在进步。时过境迁,同一个人看待同一件事,感受和判断可能截然不同,看到这种不同所折射的时代变迁,我们就会感知到我们思想的解放,就能更主动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北大”“卖猪肉”“辞公职”未来可能根本就不能构成一则新闻。那时的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换个职业过活,哪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刺激舆论神经呢?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