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诈骗团伙背后的“乡情”面纱

2016-05-06 08:11:24 来源:济宁新闻网

时评作者 朱达志

一帮河北农民冒充东北“黑社会”,满口黑话、阴狠霸道,唬人骗钱。近日,这事在社交媒体上被津津乐道。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实施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几乎全都来自河北丰宁,手法都是模仿东北口音,冒充黑老大。无独有偶,昨日新京报刊发报道“湖南双峰:一个‘诈骗之乡’的艰难蜕变”,述说的也是在一个不大的地区内出现数量众多的诈骗犯罪,而且手法趋同,情节类似。

其实,之前已有媒体报道过不少类似同乡诈骗、聚集诈骗的消息,甚至出现过一村一村的人被卷入传销陷阱“全军覆没”之事。这种以“乡情”、“亲情”为纽带,以“共同致富”、“有福同享”为目标或者说幌子的群体性违法犯罪现象,耐人寻味。

就社会学常识而言,在尚未实现城镇化的传统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姻缘、地缘、学缘等等熟人社会关系之上的。这样一种关系在“齐心协力”创业致富方面,正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如近现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侨乡,改革开放后江浙闽粤等地区不断涌现的服装之乡、洁具之乡、家电之乡等等。

但是,反面的事例也不少,比如上述两个聚集性诈骗案例。据警方提供的数据,冒充黑社会诈骗的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两个乡的七个村;而那两个乡总人口28030人,却有426人在摸排过程中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可见同乡之间诈骗犯罪的“传染性”和“号召力”有多强。至于湖南双峰县,媒体报道称7万人至少有2万人从事过诈骗活动,被冠以“假证之乡”、“pS诈骗之乡”恶名,更是触目惊心。

无论对当地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局面都必须改变。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外,更应在社会建设方面寻求治本之策。对付电信诈骗,最主要的是要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使诈骗者无计可施。而诈骗聚集地区大多为贫困乡村,闲置劳动力太多,加上近两年来国内一些用工量较大地区,产业发展相继出现停滞乃至衰退现象,致使农村劳动力加速回流。这种情况在湖南双峰县表现得比较突出,当地无法消化回流的劳动力,自己又没有创业的意识或条件,游手好闲就容易生事。

对当地政府来说,目前尤为重要的工作,是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产业升级转型带动社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和转移过剩劳动力。同时,在政策上鼓励创新创业,引导青年勤劳致富,从源头上铲除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土壤。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