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悄然涨价是“卸磨杀驴”吗

2016-09-18 04:15:02 来源:济宁新闻网

光明网评论员

据媒体日前报道,各城市的专车新政还没有落实,但网约车市场却暗潮涌动,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悄然取消了接单补贴,乘客优惠也大幅缩水,用户最敏感的用车费用也“水涨船高”,记者发现,同一路程现阶段用车价格要比8月之前提高5%到10%。多家平台称,涨价是因供需紧张。

网约车涨价,近来已频受聚焦。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9月5日滴滴顺风车涨价20%。随着网约车降补贴、减优惠、涨价格一系列动作频密,很多时候,叫网约车的性价比已远逊于打出租车,不说高峰时期溢价,就是正常时段,网约车价格标准对比传统出租车就已没多少优势。

不少人认为,这是滴滴优步合并后“垄断”的影响显现,并总结出其演变路径:“先发钱,再垄断,后收割”。还有些人表示,“网约车涨价给了过去的支持者一耳光”“昔日乖巧的‘小白兔’,露出了锋利的獠牙,对司机乘客两头吸血”。

尽管用户多对网约车涨价不待见,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被薅得越多意味着自身被拔得越痛,可看某件事合不合理,得“兼听”而不能“偏听”,得多方面而不能单向度考虑。在网约车刚被宣告合法化、两大平台才合并不久的当口,网约车就忙不迭涨价,这究竟合理与否,在看民意外,还得看它是否符合市场规律、经得起合规性考量等。

对于频密的涨价,平台方面祭出的说辞多是,涨价是为了分摊成本,是为了行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以前的低价运营实际上是在烧钱,并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这些说法还真不是没道理:得看到,在互联网行业,竞争者为抢占市场份额大打补贴大战,等竞争对手倒下了再想法子获利,这是常态。O2O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大规模补贴快速换取市场用户流量的打法。智能出行市场也不例外:在几大网约车平台发展之初的“圈地”、抢地盘阶段,依靠烧钱来揽客,是难以避免的选择,这确实给了用户和司机以利好,但这是建立在恶性竞争的基础上,双方也都“伤不起”,光优步中国就被曝在中国亏损逾20亿美元。滴滴优步合并,也有避免补贴战互耗的意味。

也就是说,网约车涨价其实是必然的,它不可能一直补贴下去,也没谁规定其价格就必须比出租车低。公众不能因为占便宜占习惯了,便宜少了或没了后就恼羞成怒。

平心而论,这些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可不少人还是“意难平”,这不单是因网约车涨价像“卸磨杀驴”民众总为其合法化鼓和呼,可它一合法化就开始涨,乍听上去有些乖谬;更是源于网约车涨价涨得总是很“低调”,完全没了应有的议价空间。

网约车涨价可以,但“怎么涨”却不能任性。这不光包括不能凭着垄断搞串联和价格操纵,也包括应形成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合理博弈议价机制,这内含的前提就是涨得透明。可就眼下看,以往网约车平台在降价时确实会各种发信息通知,可到了涨价时,却几乎不吭声;而所谓的“高峰时段”的溢价指数,也基本上没有还价余地。

这对用户难言公平:他们处于信息供应端的弱势一方,既无法知晓“高峰时段”是不是真的高峰,也不知道涨价是临时性还是永久性的,毕竟提价周期内也会有些优惠,这也用含糊的信息麻痹了公众在长久涨价冲击下的受损感。

此前滴滴优步合并后,好多人就担心,专车平台隐然拥有了资源垄断后的议价主导权后,让用脚投票的空间几近于无,涨价会肆无忌惮。这未必是私底下操纵价格,更是因为价格趋同、上涨是垄断的必然没有竞争对手,每个垂直领域价格体系都被一家占领,就没有提供优惠的动力。对很多人来说,原本指望网约车合法化会变成撬动租车出行市场的“鲇鱼”,没成想,却不过是多了另一个版本的“出租车”,只不过后者披着“网约”的皮。

事实上,网约车里的“快车”“拼车”“顺风车”,本就是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下的供需匹配和共享经济优势,减少了无谓成本,不像专车,定位就是服务于更高端的出行需求。就实际成本而言,它比出租车低才正常;更何况,它还存在司机不熟悉路、到车慢、难提供发票等劣势。在此情况下,这些服务模式也涨价,确定不是挟垄断之势涨得太随意?

网约车涨价是必然的,不等于怎么涨都行。涨得“偷偷摸摸”,连市场基本的议价机制都架空,这想不招致质疑都难。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