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为什么传说中的“老字号”都那么难吃?相信这是很多吃货的心声。
近日,日本一档吐槽中国某老字号餐厅的节目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餐厅服务员待客冷漠、工作时间内厨师玩手机、杂工躲在角落里打扑克,日本人对这样的服务态度“惊愕”了。
这家老字号饭店就是位于上海福州路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半斋饭店。澎湃新闻调查发现,这里果然服务态度、店面卫生都有不少问题。在被媒体报道之后,9月7日下午起,老半斋暂停营业整改了,如今老半斋又恢复营业了。
门难进、脸难看;服务员大姐一副“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态度;随意喝斥顾客“不懂规矩”;离正式的打烊时间还有半小时,对着还在进餐的顾客就不管不顾地打扫起卫生来;扣进面汤里的营业员大拇指;还有那些名头很大,吃起来却索然无味的“名菜”“名点心”……这是很多人对一些“老字号”国有饭店的噩梦般的印象。这次借着日本媒体的报道,大家又痛痛快快吐槽了一次。
“老字号”怎么啦?为什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老字号”的魅力不是一直是靠“倚老卖老”的,“老字号”也年轻过,必然有吸引那一代年轻的消费主力人群的魅力,不然不能有这么大影响力。
只不过经历了“公私合营”以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之后,不少“老字号”已经失去文化传承根脉,如今的实际经营者也往往缺乏做百年老店、传之后世的决心。
更糟糕的是一些“老字号”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半会儿不会被淘汰掉,形成“僵尸老字号”。
所谓“种种原因”,一是不少“老字号”还依附于一些大型国有商业公司,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关掉。二是“老字号”往往有自己的场地,比起同行来少了很大一笔房租开销,靠着占用全民所有的国企房产的“竞争优势”, 哪怕菜品不好、哪怕顾客意见很大,还是能继续活下去。
在中国的餐饮业已然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今居然还需要专门谈一下改善服务质量,这已经很“穿越”,好像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不了解那时营业员态度的,可以看一下1980年代的《小小得月楼》等电影。有段子说:以前国营饭店有店规“服务员不得打骂顾客”,后来搞市场经济了,这条店规就没有了。
“崽卖爷田心不痛”。如果百年前乃至数百年前“老字号”创始人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品牌精神“断档”了,一些老字号只剩下浓浓的计划经济的味道。于是,个别“老字号”成了“僵尸老字号”,死不掉(难以通过市场经济淘汰),又做不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真是个问题。
其实,有不少“老字号”经营得相当不错,关键是改革到位,彻彻底底脱去计划经济的习气。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