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作者 钱夙伟
江苏淮安正在审理的一起刑事犯罪案件,揭开了一些基层地方政府“招商作假”的链条。据淮安市淮阴区法院于2015年12月做出的一审判决,淮安市有31家基层政府参与“借用外资”一事,涉及金额近30亿元,基本囊括了该市的主要区县和乡镇、街道。其方法是借用港澳特区商人的身份,注册纯粹的空壳公司,从中介那里借来“外资”,注资完毕1-3天后,再以支付工程款、设备款的名义把资金转回去。
有媒体从该案的相关卷宗材料中发现,当地基层政府之所以有这种做法,主要是面临招商引资成为地方各级政府重要考核指标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分解”下来的任务,不惜通过“借用外资”的方式,来“实现”招商引资指标。
把招商引资当作干部的第一责任,已是如今惯常的做法,甚至有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与官帽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各地出现了不少“奇思妙想”,个别也有违法现象。而该地多个基层政府居然上演合谋“借用外资”的闹剧,令人骇然。
“招商作假”折射出的,正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政绩饥渴。按现行的考核体制,GDp压倒一切,在片面的政绩观驱使之下,一切都围着招商引资转,说到底则是围着自己的政绩转。
招商引资是一件好事,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不能把招商引资作为评论官员的唯一尺度,能否向公众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也很重要。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