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禁手机,谁是谁非?

2016-09-06 19:08:38 来源:济宁新闻网

夏文辉 时评作者

又到开学季,要不要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这让人很纠结。孩子爱手机,除了方便电话,以及或有或无的攀比心理,还因为那些让孩子放不下的手机游戏;家长很矛盾,尽管孩子带手机有利有弊,但禁止孩子用手机似乎失之绝对;学校是最头痛的,一所重点校的校长说,学校制定了相关条例,严禁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最多将限制范围扩大至校园内,但校方普遍“不敢”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原因无他学生的“安全”与“权利”,只要有一位家长问:没有电话联系不上孩子咋办?学校就不好再提校园禁手机。

可是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到根本无法忽视。当下最常见的场景是,当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每人捧个小手机,相互没有交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蒂芬琼最新发布的《手机如何影响青少年》报告,对美国学生5年来阅读量出现下降作出的一个规律性观察是:只有当阅读成为排名靠前的乐趣时,孩子才会自主选择阅读。当前的情况则是,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手机游戏的乐趣远远超出阅读,孩子们因而放弃主动读书。

手机真是让人爱恨交加。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50件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产品, 占据榜首位置的,是苹果于2007年首次推出的iphone手机,《时代》对其的评价是:“这是一台真正强劲的装进成千上万人的口袋的电脑”。毋庸置疑,智能手机的诞生是人类生活科技的一次重大革命,仅仅在获取信息、知识方面就是革命性的。不仅报纸,甚至纸书,都将像毛笔被钢笔替代一样,最终成为一种文雅的阅读界面。更便捷、全息化的移动阅读媒介将会完胜。这是科学发展的积极一面,然而落入现实,当仅仅不到10年历史的苹果和其他智能类手机正在影响所有人,正在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包括负面的影响时,家、校、学生三方该如何应对?

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一位牛人,这位亿万富翁在担任纽约市长的十多年里,素以“专制”著称,比如纽约市曾在1988年通过规定,学生口袋里或者书包里不能有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到了布隆伯格治下,他更下令学校有权随机进行扫描检查以发现和清除禁用物品,包括手机,一旦发现直接没收。这样的做法遭到部分家长的抗议,公众利益律师甚至扬言要控告市政当局,并且有人在市政厅示威。对此布隆伯格扔出一句话:“学校是学习的地方。”

布隆伯格说得有理,不过那些坚持孩子可以使用手机的家长难道就错了?2015年,英国教育部委托中立机构就是否应该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让人吃惊,报告指出,如今的一些学生已经对手机上瘾,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会造成他们高度焦虑,从而影响学习和成绩。对这种情况,一些专家提出,既然手机恋在青少年中间如此普遍,因此老师们应该留出“科技休息时间”,让手机用户查看短信和社交网络,以缓解他们的焦虑。这观点真是很人性化,不知您怎么看?

我们把视线拉回学校,如果人们认同布隆伯格“学校是学习的地方”的观点,那么,手机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呢?美国赖斯大学研究人员2014年对初次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最初认为这种移动装置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做作业和考试时表现良好,并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在研究结束时,使用者报告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在“手机是否加强我对跟学校有关任务的注意力”、“是否帮助我在学业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否帮助我很好更快地完成作业方面”,参加调查的学生普遍给出负面的回答。

校园还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合,那么手机这方面有什么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课题小组2015年对一群在大贝尔湖附近野营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在野营期间,这些孩子不能接触任何电子设备,包括手机。通过这些孩子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语调和身体姿态来观察他们的社交状态,结果显示,只要在断绝电子设备的环境中生活5天,孩子们理解非语言社交信号的能力就能提高。这就是说,去除电子设备的学生会相应增强社交活跃度。英国精神病专家伊恩麦吉尔克里斯特对学龄前后的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与前几代的儿童相比,现在的少年儿童理解人们面部表情或表达同理心的能力正在变弱。麦吉尔克里斯特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们“虚拟社交”的时间增多,他们可以不必面对现实社交,他们减少了伙伴们玩耍时对相互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孤独的社交”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普遍现象。

研究不等同于生活,出于种种原因,有决心不给孩子手机的家长很少。在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手机使用作出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因校制宜”给出所谓的“暂行条例”。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学生在校园是否、如何使用手机,这是件不该忽视的大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足够重视,给出科学、明确的指引,不要让学校和家长陷入两难。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