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如何在夹杂土地财政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大学校园,是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今年准备的政协会议提案。侯欣一建议由国务院制定条例,加强重点学校的校园保护。“我担心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越来越紧张,一些校园位于商业开发价值大的地段,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侯委员的这个提案让人想起《福布斯》杂志的一次评选活动。2014年,《福布斯》杂志邀请全球知名的建筑师和校园设计师评选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在前十名中,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在榜单上,中国则有清华大学上榜。评选过程中,一位著名建筑师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一所美丽的校园必须具备一个“标志性校园场地来作为校园品牌的载体”。
大学的校园为什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校园本身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在那个特定区域学习和工作过的人们?原因很简单,大学校园不仅是一种实体存在形式,同时它更是大学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对大学校园内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人文环境给予保护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一点原本不言而喻。
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可能出现了一些让侯委员为之担忧的迹象。客观地说,近年来围绕中国的大学,“卖地”、“搬迁”等话题并不罕见。2014年岁尾,一场关于天津大学旧校区生死存续的风波引发社会关注。天津大学十余个海内外校友联盟、校友联合会联合署名,发布了一则文言和白话并用的公开信《吾校处于危机中》,公开信称“母校在新校区建设之际,六里台校本部将用以商业开发”,文中痛心疾首地表示:“盖知名学府之扩校,无不奉本部为永恒精神之所聚,人文精华之所凝,大学灵魂之所存,校友情感之所系,倍加珍惜爱护。”直至天津市长就此公开回应,风波才渐次平息。而针对“北京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将去大学化”的说法,前不久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也特地作出了澄清,表示不会以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搬迁高校,未来北京境域内的高校布局会更加科学,结构会更加优化。
不论卖地、搬迁的是非争议如何,彻底避开这些困扰、恢复校园应有的平静肯定是侯委员的提出相关提案的初衷。“老校园已经没有多少了,就那么点地,就别再卖了,给城里留点文化吧,给国家留点记忆吧!”在这样的话语中,其守卫文化呵护文脉的一腔赤诚真可谓呼之欲出。
大学校园不能总是让位于商业开放,中国需要著名的大学,也需要与之相称的标志性校园场地,这些应该毫无疑义。但是否所有的大学校园都有必要通过制订一部法规来专门保护?如果不是,究竟哪些大学校园应在保护的范围之内,去取的标准又是什么?……类似疑问似乎又在表示,侯委员的提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未必就能立即取得共识。
谈到大学校园的保护,人们往往习惯于一种横向的比较,一位公众人物就曾针对中国高校的搬迁撰文称“我没见过哪所外国大学随便搬迁”。这种比较有一定价值,但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欧美名校多数都位于城郊或者小城镇,建设用地充足,而中国的高校则往往居于大城市的中心区域,不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且因为围墙的传统,校园还可能成为交通的阻碍。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大学校园要不要搬迁就注定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议题。
如何保护大学校园,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新校区怎样科学规划,侯委员的提案激活了人们的思考,尽管一时难有定论,但意义重大,因为争议就代表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