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轻易泄露源于随意采集

2016-08-27 07:23:57 来源:济宁新闻网

程赤兵 时评作者

山东考生徐玉玉受到诈骗猝死一案,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令人忧心的是,这并不是个案,徐玉玉所在的山东临沂,就还有两名学生被骗,其中男生小宋猝死,女生小芹正考虑休学。根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广州也有学生被骗案件出现。这一段接近学校开学,学生手里都有学费,可见犯罪分子是很有针对性的,集中对学生群体进行了“算计”。

学生被骗,个人信息泄露是主因。在近期曝光的几起学生被骗案件的细节中可以发现,作案者对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十分熟悉。也正是这种熟悉,才导致了学生和家长一时间的“糊涂”,不慎中招,才有了“精准诈骗”一说。可见,个人信息泄露是所有电信诈骗案的元凶。

舆论对案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在手机实名制实施之后,170和171号段仍成为骗子的常用号段。二是谁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了犯罪嫌疑人。对于前者,评论较多,多认为问题依旧出在运营商身上,将业务外包、审查不严,得过且过。对于后者,根据许多媒体的调查和分析,目前个人信息流出主要是“内鬼”盗取、“黑客”攻击两个途径。

澎湃新闻检索到10起非法获取或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案例,其中5例泄露信息者分别是学校、银行、电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甚至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3例的作案者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网络信息平台窃取个人信息;2例是网络购买个人信息当然,能够购买也是因为事先泄露。这基本与大家的调查、分析暗合。

面对电信诈骗这两个环节,人们能想到的做法,就是让电信运营商负起责任来,甚至承受连带责任,以落实手机实名制;以及尽快建立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犯罪者进行更明确、更严重的惩罚。但除此之外,个人信息的另一个环节更需要注意,那就是信息的收集与保存。

现在有许多机构、企业都在收集个人信息。比如网站注册需要实名,需要验证身份证、手机和银行卡,有的还需要家庭住址。比如发快递、买手机、办理银行业务、签订合同等,也需要实名制,等等。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法律、法规要求的,必须要收集。而还有一些则是“业务需要”。人们都遇到过街边售卖理财、保险的,赠送小礼物就能换到姓名和电话号码;超市发放优惠券购物卡,也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名医”坐堂、考前辅导甚至饭馆填个意见表,这些都是免费或很少收费的,但都在向人索取个人信息。不是说不可以要,但如何保存、使用,必须要有规程,必须得有责任。否则,个人信息就会被交易,就会成为诈骗、骚扰的温床。

举个例子,许多房地产中介在办理了业务后,客户的信息仍然会长期保留,被反复使用,相信很多人都受过房地产中介没完没了的电话骚扰。这就需要有法律来规范。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

有媒体还发现,四五千元就能打包买到一个省的研究生考生信息。可见,个人信息泄露之滥,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必须要予以更全面的打击了。而手机实名、信息泄露和信息采集与保存,则是三个缺一不可的环节。这需要更严格的规范、及时完善的立法以及更有效的对犯罪者、责任者的追罚。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