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官方网站中国人大网公开了3393件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全文。据统计,全国人大共收到代表建议8609件,公开数量约占总数的40%,公开的建议由834名代表提出,占代表总人数28%,人均提出4件建议。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开,舆论的呼吁由来已久。从法理上讲,人大代表由选举产生,其代表权利由公民赋予,这一点决定了其提出建议、行使表决权等履职行为属于公共行为,公开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而公开将会带来的积极效应,各界人士也有清晰阐述。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钱念孙的一个惹人关注的建议就是“代表、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和建议等,除涉及国家机密不宜公开的外,都应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官方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在这份建议里,钱念孙代表表示,公开“可以展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风采,并对其履职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加以完善,促进问题更好解决”,“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向社会公开后,还有助于推进‘阳光施政’。……如果有些议案、提案、建议等所提问题因主客观条件限制一时无法解决,则可将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给代表、委员的回复一并公开,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这也有助于化解社会怨气和矛盾。”
实际上,在此之前围绕公开已有了一些不错的尝试,比如2014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将当年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及会后收到的1288件建议目录全部上网公开,公开目录中包括“建议标题、领衔或单独提出建议代表、主办单位”等信息。据湖南的媒体报道,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还决定,下一步拟向社会公开办理结果。尽管仅公布目录,信息的开放度还稍嫌不足,但毕竟代表着正确的方向。
现在,全国人大将3393件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全文予以公开,是一个可喜的示范,也是对舆论的积极回应。
就公众而言,当看到这些建议的时候,第一感当然是知情权获得了满足,其次则是一种好奇:我们的代表在关注什么?这些被关注的问题与自己的关切有着多大的契合?如果自己关切的问题成功进入代表的议案,会有怎样的后续反应?
据媒体对3393件建议的统计,关注的焦点涉及“十三五”教育规划、医疗服务、科研经费、汽车社会、国民养老、乳品安全等基础民生问题。可以看出,代表所关注的问题其实就是公众平素的街谈巷议,街谈巷议进入庙堂,所构成的“中国的问题”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也才可能得到群策群力般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