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时评作者
本周北京连降大雨,恶劣天气导致市民出行不便。一些网约车乘客发现,周二、周三,在滴滴、优步、神州等网约车平台叫车,平均加价2倍左右,个别达到4倍以上。有乘客反映,溢价平时也经常会遇到,只是大雨天的价格高得让人咋舌。(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有人认为,网约车在恶劣天气下现4倍多的超高溢价,无异于趁火打劫。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按市场需求增加溢价比率,价格和平时一样。那么,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网约车平台叫车回家,真正有急事的人可能打不到车,或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实事求是讲,恶劣天气下,司机冒着风险挣些辛苦钱确实不易,天气不好单子多,适当地涨点价是可以理解的,但涨价4倍多就有点离谱了。
优步、滴滴快车、神州专车等网约车都采用“动态调价机制”,是大数据计算的结果。动态加价主要是反映乘客叫车时周边供求关系以及路线本身对司机的吸引力。倍数会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乘客打车时,周围的车辆越少,自己的乘车路线越“冷门”,那么溢价就相对较高。这种“动态调价机制”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科学,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律。但毕竟这种调价机制是由这些网约车公司自己设定的,这样的设置说到底就是为了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动态调价机制”到底科学不科学,不能由网约车公司自己说了算,应该由监管部门参与,也应该受到监管部门的管理和制约。因为网约叫车平台也就是滴滴、优步、神州等这么几家,如果这些网约车平台串通起来,抱团增加溢价的比率,那就形成垄断性涨价。特别是遇到恶劣天气、灾害性天气的情况下,迫使市民不得不接受高得让人咋舌的价格。
网约车采用“动态调价机制”,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也是大势所趋。但符合市场规律,不等于不受监控。举个也许不是十分恰当的例子,在恶劣天气下,如果某地有多人出现生命危险,网约车此时就是超出100倍的溢价,也会有人乘坐的,这也算是市场规律吗?再说,人的收入有高有低,事情有轻重缓急,平时网约车价格再高,也是有人坐得起的,但这种做法就是对“低收入”人群的歧视,这种市场行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是一种垄断。
因此,对于网约车的溢价要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当前人多车少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监管。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受控制的垄断价格都会影响某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破坏某个行业的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网约车的高溢价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甚至自掘坟墓的短视行为。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