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环评”的雾霾

2016-07-18 07:13:46 来源:济宁新闻网

庞岚 时评作者

环保部发布公告称,对环保系统内29家逾期未完成脱钩的“红顶中介”,全部注销环评资质。同时,废止《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等10件规章和121件规范性文件。

一提到具有争议性的工程,或者可能存在污染的项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环评吗”?但事实证明,“环评”这两个字有时候水太深、霾太重,结果导致通过了环评并不代表没有问题,手续齐全的项目依然有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

例如那些拥有环评资质的“红顶中介”,用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话来说就是“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因为一些环评机构从属于环保系统,就很容易和审批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自评自批”来从中获利。

环保部治理红顶中介,克服阻力自己割自己的肉,这个当然是值得点赞的举措。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需要“脱钩”的似乎不仅仅是环保部下属的环评机构据报道,水利、交通、石油等不少部门都有下属的环评机构……

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一些环评单位也未必是以“独立”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例如,《人民日报》就曾援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教授的话说:环评程序要注意实事求是,但现在是企业给环评机构钱,委托他们出具环评报告,企业给的钱多了,环评机构往往什么都愿意写。此外,某上海环评机构工作人员也曾表示:说得直白一点,我们和业主是统一战线的。毕竟,如果太多的项目评价通不过,以后找你做的会越来越少。

倘若环评机构隶属于业主单位,或者拿了业主单位的大把钞票,那么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也就不奇怪了。也正因如此,一些项目的环评报告丧失了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甚至直接弄虚作假。

可怕的还有那些代表业主利益,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环评报告。比如一位专家就说,他曾参加过一个水库项目的环评,当时投了反对票,而这个项目在当年也的确没有通过环评。但是次年,再度组织环评的时候像他这样投过反对票的专家就未获邀请,结果该项目顺利通过……

环境问题事关公众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环评工作作为遏制污染、把好门槛的重要一环,绝对不能走过场或者弄虚作假。所以,除了环保部整治环保系统内部的红顶中介,我们期待着所有环评机构和业主单位之间的血缘或利益关系都能被斩断,让环评报告真正做到科学、客观。

一方面,红顶中介、自我环评的清理要坚持下去,不断深入,另一方面,环评费用由企业直接支付给环评机构的做法也要从制度设计上予以改变。比如说企业缴纳的环评费用应该纳入一个平台,然后划拨给第三方的环评机构,环评机构的收入和环评是否通过、企业缴费多少没有任何关系,那么,环评机构所作出的环评报告才能更加可信。

与此同时,环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也应该更高一些。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环评的过程就要开放、透明,鼓励当地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参与其中。这样一来,环评报告造假、公众“被投票”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