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钟的 时评作者
只有法律法规才能监督资本强烈的逐利性,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如果非要说中国与某些国家的标准不同,归根结底还是所在国的召回标准不同,而并不是宜家有意实施“双重标准”。
日前,经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召回计划,决定从7月12日起在中国市场上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间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本次召回包括多种规格的产品。据该公司统计,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产品(包括进口产品)共计160余万个。
6月底,宜家宣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3500多万个“夺命抽屉柜”。1989年以来,存在安全隐患的抽屉柜已造成6名儿童死亡,36名儿童受伤。但是,在中国销售的抽屉柜不在先前的召回之列。宜家方面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中国家具行业已存在大件家具须固定上墙的强制性规定,言下之意是不存在抽屉柜没有被固定上墙而造成伤亡的安全隐患。
宜家的这种做法,很快被网民形容为“双重标准”在北美召回有安全隐患的抽屉柜,在中国则不召回。一波声讨宜家的舆论随之而来。一些人更是认为宜家歧视中国消费者,有意在中国市场上降低安全标准。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洋品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从前,不乏有人认为“洋品牌”质量过硬,是品质的保证,但是事实证明不管产品生产于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出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内监管部门的要求,“洋品牌”在中国境内对存在缺陷的产品实施召回已非个例。国人熟悉商品“召回”这一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做法,最初也是因为国外厂商主动带入中国的,“召回”原本就是外来引进的规则。
也因为此,中国的产品召回制度并不完善。国家质检总局曾于2009年公开《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不过至今没有下文。只有特定几类产品将召回常态化,比如《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出台后,汽车几乎成了人们最熟悉的召回产品。这次宜家召回家具,也并非是根据专门的法规履行义务,而是在质检总局约谈和网络民意双重压力之下的妥协。
产品生产商天然是逐利的,指望他们主动地多流淌一些道德的血液,并不现实。先前宜家在北美实施召回,不是北美的宜家道德程度天然地高,而是当地建立了更严格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而在中国,一方面消协工作人员也承认宜家“产品符合国标,质量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已就家具固定上墙出台规范(现实中有没有普遍落实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压缩成本的目的,宜家一开始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
由此可见,尽快实施更严格的召回制度才是避免类似矛盾的主要办法。不管对宜家还是其它中外厂商,其生产销售产品从来只有一个最高标准,那就是盈利。只有法律法规才能监督资本强烈的逐利性,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如果非要说中国与某些国家的标准不同,归根结底还是召回标准不同,而并不是宜家有意实施“双重标准”。
从宜家这一事件中,我们还能看到每当有“洋品牌”出现产品缺陷和安全隐患,不乏有人有意无意地在评价中掺入民族情绪。他们似乎总想说国外商家在本国或者西方国家做得很好,来到中国就故意做得不好,有意“坑害”中国消费者。这种无来由的动机论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无助于国内市场环境的净化。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没有捷径,只能依赖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有价值的创新,而不是对外来产品的过度贬损和刻意打压。
不管是民族品牌还是“洋品牌”,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市场存在“天然缺陷”的表现。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弥补这种缺陷需要“有形手”更完善的调控,而不是纠结于某种民族情绪。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