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需要激发高校内生动力

2016-07-04 07:20:22 来源:济宁新闻网

社论

日前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这一举措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人们议论纷纷:这是否意味国家将废除“985工程”和“211工程”?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并不是这个概念,只不过以后是按“双一流”来统筹考虑,而“双一流”的具体实施方案预计今年内出来。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颁布,这是新时期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按照这一方案,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之路分“三步走”:2020年,建成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使之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030年,有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而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都能进入世界前列,基本上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战略刚刚推出的时候,就曾一度传出“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将被废除”的消息,现在教育部废止相关文件,引发舆论的再度猜测自然不意外。而教育部针对传闻和猜测的两次回应颇有意味:第一次是予以否认,第二次“并不是这个概念”的表述则显得含蓄蕴藉。

其实,“985”、“211”是否会被废除已经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为据业内人士透露,早在3年前,两大工程事实上已处于“暂停”状态。重要的是“双一流”和“985”、“211”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沙地上无法建成高楼,当人们对中国高教界提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目标的时候,实已表示对高教界的现状存有基本的判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这样一个基础从何而来?平心而论,“985”、“211”两大工程功不可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杨玉良忆及两大工程开始之际,曾总结了几条突出问题:仪器设备非常陈旧,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要求。人才队伍断层严重,博士生仅仅占总人数的2.6%,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而通过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经费,在巨额资金的注入之下,中国高校面貌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变化。

也许正由于“双一流”是在“985”、“211”两大工程打下的基础上启动,所以在面对“废除”的传言时,教育部人士才以“不是这个概念”来回应。在中国的语境中,“废除”往往意味着推倒重来,而“双一流”和“985”、“211”的关系显然不是这样,更近于继承和发展。应该承认两大工程的成绩,因此“废除”一说无法成立,这是对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因为两大工程在中国当代高教史上卓有成效,就讳言其疏漏和不足,而忽视继承中的革新和发展。2015年教育部虽然对“废除”的传闻给予了否认,但其“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的表态也证明,教育部对以两大工程为代表的高校投入模式并非没有反思。

“双一流”怎么走?教育部年内会出具体实施方案,但大的方向应该是明确的,这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时强调的,“遵循教育规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高校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从何而来?人们对此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一国之高校如果缺乏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如果不能去行政化而回归学术至上,其动力和活力就是无源之水。在“985”、“211”两大工程奠定的基础之上,依赖深入的高教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双一流”的目标可以期待。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