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兽 时评作者
浴池服务员、松香包装工、插花员、潜水员、木材搬运工等工种,过去不仅需要职业资格证明,还要评级。不过,这些“意想不到”的职业资格证,都将或已经成为历史。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4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一共有319项职业资格证再也不用考了。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据昨日《人民日报》)。
民间对各种奇葩资格证的吐槽,早已有之。此前有媒体报道,陕西曾有制作西安肉夹馍、西安甑糕、陕西面皮、西安羊肉泡馍等资格证。中国旧货业协会甚至曾经颁发过“旧货从业人员上岗证”。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取消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资格审核时,李克强总理就曾批评“美甲师竟然还细分为五级!”总理强调,“这种资质评价,本来应由市场去认可。政府监管应该将重点放在医疗美容方面,真正去管一管那些伤天害理的‘假美容’案件。”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思路下,奇葩资格证终成历史,可谓大快人心。
职业资格证制度在我国已行之20多年,本意是为劳动者提供工作能力证明,鼓励劳动者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并且获取相应的报酬。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误入歧途”,某些职能部门热衷于搞各种评定跟考核,背后还是创收和利益驱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各类考评创收带来的“证书经济”,每年总额超过3000亿元。考证肥了手握发证权柄的职能部门,参加资格考试和认证的劳动者,一来无扎实的职业培训,考前考后水平一个样,二来考了证,也不见得能带来收入的提高。如此,奇葩资格证之所以奇葩,问题就出在其“含金量”只体现在考试收费上,对于劳动者而言,无论是技能还是收入,都无任何实质性的益处。
但同时也应看到,取消各种奇葩资格证,并不代表应该否定职业资格证制度本身。在一些发达国家,样样都要考证,并非什么新鲜事;职业资格证既是职业教育的有机延伸,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比如大家都推崇德国的“匠人精神”,就离不开该国历史悠久、发展完备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操作上由各行会具体负责,而非政府行为;二是考试与培训紧密结合,以保证认证的系统性和严肃性,包括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又到企业学习操作,考试由雇主、学员、培训机构三方参与。可以说,“德国制造”蜚声全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功不可没。
据说,德国的职业资格证颁发仪式异常隆重,跟咱们在大学里见到的学位授予仪式规格相当,职业认证的地位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可见一斑。关键是,拿着如此“高含金量”的证书,持证人找工作时可以跟雇主“讨价还价”。滥制滥发、只顾收钱的奇葩资格认证,自然不可比。依我看,光取消奇葩资格证还不够,下一步,还应理顺资格认证跟职业教育的关系,确保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如何确保?如总理说的,只能交给市场。假如你是货真价实的职业资格证持证者,那么就跟读好数理化一样,走遍天下都不怕。
济宁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