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边境傣族“头人”的现代生活

2016-05-28 10:40:37 来源:济宁新闻网

普洱5月28日电 (记者 保旭)在中老越边境的傣族村寨里,召珍用她最擅长的方式——讲自己祖辈的故事哄着外孙女入睡。

刚满48岁的召珍已经当外婆了。而除此之外,她的角色是当地傣族村寨的新“头人”。

召珍出生在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曼贺井村,她是被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奇州长”召存信的侄孙女。1950年12月27日,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48名各族代表剽牛、喝咒水,决定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召存信第一个签名,当时召存信是村里威信最高的“头人”。

首个与外族通婚的人

自认为是这个傣族村寨“高学历”的召珍,到城里上过小学。十多岁又回到了出生的整董镇,并结识了来自军队的爱人。

提起自己的爱人,召珍十分骄傲,“我第一眼就看上了这个来自外族的小伙,我也成了我们村第一个与外族通婚的人。”

当时,村里面大多数人是不接受外族的。召珍说,“不过我在外面上过学,他们还都比较相信我的眼光。”

试水小本“经营”

结婚后的召珍一家,借着当地与老挝相连的优势,在老挝境内经营起一家餐饮店,召珍的第一桶金也在这个时候积累起来。

从小人缘就比较好的召珍,带着同村五六户人到老挝开饭店。

1992年,就在召存信卸任州长的那一年,召珍关掉了在老挝经营6年的傣味餐厅回到村里。召珍坦言自己当初返乡重新开始的想法很单纯,“那时候家乡还很落后,觉得餐饮是一个好出路,就想带领村里更多的兄弟姐妹们也富裕起来。”

村里许多年轻人开始跟有着一手好厨艺的召珍学手艺。“现在他们都在县城开起大饭店了,都比我厉害。”召珍笑言。

成为傣寨的现代“头人”

当然,和同村人相比,召珍更愿意接受外来事物。召珍将橡胶引入进来,整董镇从那时开始有了橡胶产业,这一产业一度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后来的咖啡、古树茶销售,都是召珍带着做的。当然,每一次她都一定会带上村民一起。慢慢的,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十分相信她,“她的威望在我们村就像当年的头人”,一位村民喜欢这样形容她。

近年来,包括曼贺井村在内的整董镇7个村子,因为保存着完整的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旅游业日益发展起来。2012年,召珍又一次关掉餐厅,翻建老宅,开起了农家乐。召珍告诉记者,“仅是今年泼水节,就有两三万游客来村子里游玩。”

一时间,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翻新旧房准备迎接越来越多的游人。而当地的风俗是,无论哪家建成新房,就会招呼全村人一起好好吃上一顿,因为不论哪家建新房,也都是同村人来帮忙的。召珍成了这些聚会上的“常客”。

她也会借这些机会,跟大家分享经验,“我们农家乐应该上‘美团’,用互联网招揽客人”,这是时下召珍一直在研究的“新思路”。

年过不惑之年的召珍,经常组织一家人到处旅游,“去过北京、上海、厦门,今年计划去泰国,听说很方便了。”

这次旅行,召珍也不会忘记同村伙伴,“去泰国要组织大家一起去,各出各的团费,有一些其它开销我一个人出了。”(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