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高铁回家:百岁老人生日当天第一次坐高铁(图)

2017-01-20 04:27:09 来源:济宁新闻网

在40天的春运大幕中,云南新开通高铁让回家的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拖家带口的、结伴同行的、形只影单的、头顶肩扛的人们形态各异,却微笑如一。舟车劳顿的旅程也变成了暖人身心的“年味”。

百岁老人生日坐高铁

在高铁上遇到一位刚好过生日的百岁老人几率有多大?更难得的是同车的祖孙两人是同一天生日。得知老人当天刚好百岁,周围的乘客都纷纷起身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老人的孙女黄女士坐在一旁帮忙照顾着,“本来我们座位不在一起,大家一看这个情况,就主动给我换了座位。”这次行程是黄女士带着100岁的韦奶奶以及妈妈、女儿、儿子一家五口从田阳到南宁去看韦奶奶的大女儿。“这是奶奶第一次坐高铁,到南宁后就去给奶奶庆生,家里已经准备好了蛋糕。”黄女士告诉记者,韦奶奶是广西巴马村人,“那里是有名的长寿村。”听到孙女这么说,一直乐呵呵的韦奶奶还加了一句“脾气好,就长寿。”

女婴术后乘高铁回家

在D3958-5次高铁上,一个刚动完心脏手术5个月大的小女婴正在妈妈怀中熟睡。“昨天才拆了线,脖子上还有埋管留下的瘀痕。”母亲邓女士和丈夫带着做完手术的宝宝乘坐高铁回广南。

“我老公在广南工作,所以平时我们都在广南。差不多一个月前发现孩子心脏有杂音,是卵圆孔未闭,由于孔较大,就带她到昆明延安医院检查并安排手术。”邓女士说,当时从广南赶往昆明是自己开车去的,花了6个半小时,做完手术后刚好赶上高铁开通,考虑到孩子身体不宜颠簸,所以高铁成了夫妻俩一致的选择。“到广南的车票也就109元,而且1小时55分就到了。相比长途客运人多又挤,高铁更为方便。”邓女士告诉记者,3个月后孩子还要回昆明复查,到时候还会考虑高铁。

孩子在妈妈身边玩耍,小女孩闻橘子皮防晕

提前3个小时到普者黑

面对镜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始终在用橘子皮捂着鼻子,弟弟则在一旁上蹿下跳。孩子母亲段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一个6岁一个4岁,平时在大理上学,由奶奶照看,过年则把孩子带回普者黑老家。“以往都是坐汽车,姐姐总是晕车,就教她闻橘子皮会舒服点,今年行程改为先从大理坐火车到昆明,再从昆明坐高铁回普者黑。”

按照往年行程,段女士从昆明到普者黑要坐4个小时的汽车,每人票价是100多元,小孩子半票,而坐高铁只要1小时多,75元,孩子也是买半票,提前3小时就到家了。“坐高铁又舒服又便宜,不过大女儿第一次坐高铁一时还改不了用橘子皮捂鼻子的习惯,多坐两次就好了。”

年轻人依偎着看手机

高铁成出游新“福利”

“这个车比火车舒服啊。”刚从北海游玩返程回昆明的马女士边愉快地嗑着瓜子边跟身边的老公和弟弟唠嗑,旁边的小女孩在爬上爬下。“这是我家老三,今年两岁了。老大和老二因为之前还没放假,所以没带出来。”二十多天前,马女士带着两岁的女儿和老公、弟弟一家四口一起去北海玩,当时还没有开通高铁,马女士选择了火车出行,行程12小时,每人200多元。

“我很喜欢出去玩,但坐飞机又恐高,所以多数出行都是汽车和火车。”体验了第一次高铁后,马女士对高铁出游有了更多期待,“今年我还打算坐高铁去上海或者东北那边看看。”

温馨提醒

味道大的食物最好别带

“乘客口味天南地北,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某些美味。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强,如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利于车内的空气质量,影响大多数人的感受,所以高铁上没有方便面卖,而且乘务员等工作人员也不允许吃。”列车长李刚告诉记者,虽然不建议乘客们携带味道较大的食物,但并不会阻止乘客带上车。同理,榴莲、臭豆腐等食品,吃起来很香,是不少吃货最爱,但在高铁的密闭环境中,有些时候,这些美味就变成了会让人不适的东西。

落下物品可打12306

“通常每天都会有乘客落下东西在车上。”记者看到不少旅客遗失的物品被放置在5号车厢的餐吧内。小到奶瓶,大到一桶油,都会被粗心的旅客遗落。“乘客下车可能就会发现,当然我们巡视时如果发现也会帮乘客收起来。乘客发现遗失后可以联系12306,工作人员会把工单发给我们,然后我们再去乘客所坐的位置帮助寻找。”列车长李刚表示,如果能找到,会在回程时在乘客下站站点把东西转交给地面工作人员,乘客可在隔日来取。如果回程不在去程的站点停,我们会在邻近站点停下,再安排车辆送到该站点。

盒饭卖断当天没法补

自沪昆、云桂线开通首日,春城晚报就报道了高铁上的7种盒饭。“每天的配餐数量我们会根据客流量来计算。”餐吧长任秀秀告诉记者,通常盒饭会卖到晚上8点左右,如果还有剩下就会退回厂家销毁。

“由于是根据客流量来提供冷链供餐,所以一旦某种盒饭卖完当天是没法补的。”而如果所有盒饭都卖完,就会提供常温链盒饭。“这种盒饭分为梅菜干扣肉套餐和红烧狮子头套餐,价格为15元和30元。”餐吧服务人员介绍,这种常温链盒饭通常是紧急时候才售卖,平时保质期有90天。

云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小抒 文 龙宇丹 摄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