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平: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2016-12-22 09:22:18 来源:济宁新闻网

3月1日电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为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理念上的升华、实践上的开拓、方向上的指引。

信仰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全部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用这种错误的观念来观察中国人,注定是错上加错。在这些人心里,大抵是用宗教以偏概全了信仰。诚然,很多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但心中的信仰千百年来一直有着丰厚的土壤,这个信仰浸润在血脉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冯友兰曾把中国人的信仰归结为一种“超道德价值”,认为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在中国人那里,更多的乃是一种哲学。的确,中华民族有那么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民族的精神旨趣,人生追求。人们正是秉持心中的信念,去做人做事,去实现境界的不断提升。这正是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正是在共同信仰的烛照下,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历经磨难而不倒,成为在世界上巍然屹立的伟大民族。

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大势下,今天的中华民族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站在了至关重要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要实现一代代人的夙愿,实现亿万人民的梦想,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撑,更需要增厚信仰的土壤。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信仰是什么?它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于民族前行的步伐里。古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文脉基因是我们的信仰,今人在开拓实践中得到的正确的、规律性的价值认知也是信仰。在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生命体,惟此才能为我们的前行不断指引正确之路。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信仰并非天生而有,也并非生而坚定。信仰需要建树,也需要时时校正方不至迷失。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信仰的建树,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惟有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信仰坚定起来,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国人民也才能以与一个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相匹配的精神风貌傲立于世,赢得世人的尊重和钦佩。

必须认识到,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决不是现实世界搞建设那种范式。没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没有扎根实践、富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头脑中的建设搞不起来。那种自己都不信的传授,那种强硬灌输式的说教,都只是自欺欺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要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惟有虚功实做、做到细处、小处、实处,精神文明的种子才会不断生根,人民信仰才会更加坚定不移。

当信仰内化于心里、贯注于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3亿人民的中国梦,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国平)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