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成果”来论,38岁的叶某,绝对担得上“大盗”这个称呼。这4年来,这位神秘大盗做下的案子,涉及的金额已经超过100万!他一度搞得杭州萧山不少老小区居民人心惶惶。
叶某有一副“好身手”。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让一户居民吃惊不已:“我家住二楼,昨晚下班回家,刚开门,就看见一个黑影‘嗖’一下从窗台跳下去。”
4年来,从他第一次犯案开始,警方就开始追查,几十次交手终于在近日将他拿下。
而彼时,叶某已经买了车还养了情人,落网当天恰是他情人生日,他正准备去车后备厢取钻戒哄情人开心。
4年前第一次出现,此后民间传闻人心惶惶
这个黑影,从2012年底开始,就出没在萧山美之园、汇宇、广宁等多个小区。一时间人心惶惶。“这个月已经两家被盗了,听说那个人功夫了得,会飞檐走壁。”“我现在老是失眠,尽管门窗都锁得死死的,还是担心小偷会进来。”
黑影大盗很是神秘。萧山区公安分局的民警们,已经追踪他4年之久。
从接到最初的几起报案开始,萧山区公安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介入调查。通过大量取证和走访调查,办案民警发现,这些被盗现场均在小区一、二楼等低层,案发时间段为18时至21时,且大多数在下雨天,同时被盗方式也极为相似。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系列的被盗案件很有可能是同一人所为。
“那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大厅并没有什么异样,当我拉开床头柜抽屉才发现首饰都没了。”遭遇黑影大盗的事主张女士说。
黑影大盗行窃时极为谨慎,屋内翻动痕迹并不明显,离开时还不忘尽量将现场恢复原样,以致不少受害人未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报警。加上他选择下手的小区,监控设备老化严重,盲点较多,侦查一度陷入僵局。
居民家偶然拍下的监控中,终于有了清晰的身影
是什么样的人如此猖狂?犯罪嫌疑人又藏身何处?办案民警调取了案发小区周边所涉及的全部监控视频,搜集了几十万条数据信息,就这样一帧一帧查看,一条一条分析。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这四年,萧山警方从未放弃,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2016年7月4日,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浮出水面……
“之前听说小区里老是有小偷,所以我就在家里装了监控,没想到这次还真派上用场了。”2016年7月4日上午,家住美之园小区某单元一楼的应先生到城厢派出所报警:“昨晚我8点40分样子回到家中,发现窗户的防盗窗被撬了,连忙查看监控。”
在应先生提供的监控视频中,一名35岁左右的男子正鬼鬼祟祟穿梭于客厅和卧室之间。
4年的追查,让办案民警对黑影大盗的作案手段与习惯十分熟悉,断定视频中的这名男子就是警方苦苦追寻了4年的“江洋大盗”。
这条线索的出现,无疑给萧山警方打了一剂强心针,办案民警立即根据视频中男子的体貌特征,查看当天小区内所有的监控视频,发现嫌疑人曾短暂出现在应先生所在的单元楼附近。至于他是如何进出小区,又是如何逃离的,监控中无法体现,好不容易得到的线索难道就这么断了?
大盗还在继续,被发现后跳窗逃跑
正当案件再度陷入困境的时候,2016年10月27日,萧山蜀山街道广宁小区又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
在走访调查中,一名姓黄的业主向民警反映,案发当晚6点30分样子,因为当时下雨,他准备把停在室外的电瓶车推到楼道里。正当推车的时候,他看到一名男子慌慌张张从被盗事主家跳窗逃跑,而且该男子的体型与民警手中的嫌疑人监控截图很像。
终于,在当晚小区进出口的监控视频中,一名可疑男子进入了警方视线:只见男子骑着一辆电瓶车在大雨中穿梭,然后在骑出小区不远处停下,从后备厢取出雨伞,打着伞骑电瓶车扬长而去。
正打算取钻戒哄情人开心,基本每月出手三四次
大雨天,明明带了雨伞,却不用,出了小区又撑起雨伞……这一异常举动,使得民警更加坚定了之前的判断。嫌疑人分明是做贼心虚,仓皇出逃时,未来得及打伞,直到逃出小区自认为安全后,才敢停车取伞。于是,民警根据路面监控,一路视频追踪,虽然嫌疑人刻意躲避监控探头,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办案民警的火眼金睛,经过六天六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在11月2日于租房门口将他抓获。
经查,犯罪嫌疑人叶某,今年38岁,江西人,近期无业。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叶某一五一十地交代了整个犯罪过程。2011年他来到萧山,先是在工地上打工。叶某好面子,喜欢请客,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平日挥霍,而且工地上干活太辛苦,没多久他就不干了,之后便整天游手好闲。2012年底,身无分文的他想到了偷,由于行事小心,所以屡屡得手,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叶某基本上每月会作案3至4次,目标主要以现金、金银首饰、烟酒为主,每次得手后,叶某会打车到杭州城区一打金店将首饰贱卖。
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多,叶某的钱包也鼓了起来,过起了他所谓的“好日子”,不仅买了一辆私家车方便出行和收藏赃物,甚至还有了一个情人。据叶某交代,被抓当天正好是情人的生日,为了博红颜一笑,他本来是准备到车后备厢取钻戒作为礼物的,没想到被早已守候在一旁的警察给逮了个正着。
目前,萧山警方已查证叶某前后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100余万元,同时帮助销赃的邱某也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本报记者 蒋慎敏 本报通讯员 项韦莉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