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障碍设施调查:400米盲道13个电线杆(图)

2016-12-05 03:27:5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昨天是国际残疾人日,无障碍设施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帮助。近年来,北京的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但不少细节仍需完善。北京晨报记者昨天走访多个地铁站和部分路段发现,有不少无障碍电梯仍处于关闭状态,个别换乘通道甚至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路面盲道被障碍物阻拦现象依旧十分普遍。专家表示,无障碍设施要铺设,但市民的相关意识也要提升。

地点:黄平路

400米盲道13个电线杆

昨天上午,北京晨报记者乘坐地铁8号线到育新站下车,从B口出来后,沿着黄平路东侧的盲道向北行走。整个途中遭遇重重障碍,先是被地铁口盲道上的十几辆自行车拦住了去路,随后在向北走的过程中,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电线杆挡在盲道上,或是一个大井盖直接切断盲道。记者稍作统计,在约400米的道路上就有13个电线杆和3个井盖。而在华泰龙旗大厦的南侧,一个用来支撑电线杆的粗壮柱子侧着支在盲道上,正常人行走都需特意避开绕行,很难想象如果盲人行走至此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在道路的最北侧是几家小店,记者发现,因盲道距建筑十分近,不少商家就直接将货物成排地垒在门前。记者询问店家有没有意识到下边的盲道被压住,对方反问:“啥是盲道?我不清楚。”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

无障碍电梯被锁

随后,记者来到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附近,准备乘坐2号观光梯下到地铁站时,却发现电梯被栏杆围了起来,而外边停放着十多辆自行车,想必已被锁了不少时日。尽管电梯口张贴着无障碍标识,但同时也贴上了“暂停使用”的提示。旁边写道:“如需无障碍服务,请向南100米乘坐1号观光梯”。无奈,记者只好再绕到南边,乘坐另一台升降电梯。

地点:雍和宫地铁站

缺无障碍设施

雍和宫地铁站是2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站,记者沿着标识,从2号线走向5号线,整个过程要下30多阶台阶,并有一个90度直角的转弯。但在换乘通道中,并未看见任何无障碍设施,也未看到旁边有工作人员或者电话可供求助。这意味着,如果残障人士需要工作人员帮助,则需折返至2号线呼叫工作人员。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一位残障人士正拄着拐小心翼翼地向下挪动,后边几十个乘客的脚步也被迫放缓。而一位推婴儿车的女士经过时则抱起小孩,旁边的家人帮忙拎起婴儿车下台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换乘站确实缺少无障碍设施。“如果是轮椅的话,只能生抬。我们几乎天天都需要抬”。

地点:西直门地下通道

灰色盲道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地铁站为追求“协调”在站内铺设灰色盲道,西单十字路口地面的盲道也是灰色。而西直门附近地下通道的盲道甚至与周围的灰色瓷砖十分相似,在地下通道较为昏暗的光线下轻易被隐藏。

其实盲道针对的不只是“全盲”人群,还有很多留有残余视力、有光感、接近半盲的人,想必这样的盲道,实在增加了半盲人群的使用难度。

地点: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前

盲道成停车位

北京晨报记者又来到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门前,校门口便道上停满了社会车辆,有的地锁甚至直接装在盲道上,这使得盲道根本无法正常使用。由于便道和盲道被侵占,几乎所有学生都被迫在马路上行走,需要不时躲避机动车辆。

一位盲人学生说,学校里近百名全盲、半盲的学生,平日也经常结伴外出,但校门口这条路却一直“危险重重”。校门口的保安也表示,因为学生被迫在马路上行走,经常发生安全事故。

声音

残障人士:设施缺细节

靠轮椅出行的皓宇告诉记者,北京许多公共交通和旅游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还不错,“但细节和实用性还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他说自己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地铁,而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地铁1号线、2号线这样相对老旧的线路,无障碍设施整体比较差,用的许多都是老式的爬楼机,这让他们的出行成本增加很多。“好在地铁工作人员的服务都还不错,可以直接求助工作人员”。而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号线换乘5号线,整个过程无任何无障碍设施,“几十阶的台阶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就是拦路虎,根本无法跨越。”

视障人士:盲道障碍多

对于视障人士杨先生来说,他较为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地铁。“地铁里的盲道还相对算完善,但很多盲道的铺设都是沿着墙壁的,绕的路太多了。”他说,同样一段路,可能普通人行走仅需要1分钟时间,他拄着盲杖、跟着盲道走四五分钟才能到,而过程中也经常遇到意外。“盲道被闸机拦腰斩断的情况很多,也没有任何提示,一不小心就撞上去了”。

因为障碍物太多,杨先生说自己几乎是沿着墙根走而不走盲道。

公交出行对杨先生来讲同样困难重重,“主要是很多时候不报站或者直接报错站,这对我们来说,纠错的成本就太高了。”

专家:市民应提升帮扶意识

在城市管理专家罗亚蒙教授看来,车站、机场、体育馆和图书馆等,无障碍设施基本都有,但部分设施的施工与维护没达到标准。

“还有很多盲道被大家的自行车或者汽车占了,或者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被居民放杂物了,这就是我们市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有所欠缺”。罗教授解释,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城市“人性化”的指标,而人们应该意识到无障碍设施的服务人群不仅仅是残障人士,还有广泛的老年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群。“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提升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和保护意识,可能有的时候,它也会变成你所必需的。”

北京晨报现场新闻

记者 康佳 文并摄

线索:辰先生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