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添墨增色两山蓝图 激活绿谷生态红利

2016-11-25 03:34:35 来源:济宁新闻网

丽水11月24日电(记者 邵燕飞 奚金燕 实习生 陈洁)浙江丽水,这个隐匿于浙西南的山区市,过去人们提起来,都会一脸茫然。而现在,丽水两字,不单单意指生态环境质量浙江省第一,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实践样本。

十年来,厚植两山理论的丽水,交出了一份卓然的逆袭答卷:2015年丽水人均GDp达到51632元,是2005年的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七年浙江第一;9县(市、区)全部摘掉了欠发达的“穷帽子”……

正如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所言:“通过十年努力,‘两山’重要思想已根植丽水大地,融入群众血液,成为丽水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坚守生态“底线” 绿谷蓝筑就金名片

丽水,是浙江天然的生态屏障。2006年以来,丽水5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厚植两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07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整体战略构想;2008年,率先在国内实施了《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十年来,坚守“生态良好”的“第一底线”,丽水正全面构筑“生态空间管治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丽水,自然生态红线区加上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面积占比达到95.8%,其余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环境重点准入区占比只有4.2%,每一类功能区均制定了相应的管控措施和负面清单,全面实行差异化管理。

为守护“金饭碗”,丽水壮士断腕,放弃了“工业致富”的捷径,先后关停了4家造纸厂,否决了炉西峡小水电建设、驮滩百亿钢厂等多个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在发展和环境的十字路口,丽水毅然选择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十多年的“生态立市”让“绿谷蓝”成为了丽水的一张“金名片”: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保持在360天左右,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2年保持浙江全省第一,于十面“霾”伏中一枝独秀。

环境即生产力 掘金美丽经济

翻看去年的“成绩单”,丽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3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长10%。

数字的背后,是丽水对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道路的积极探索。2014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为该市惟一的战略指导思想,力将满城风景变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财富。

“我是赶上了美丽建设的好时候,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年收入翻了几番。”云和县石塘镇西滩头村渔家乐老板蓝加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十年前,开拖拉机跑货的蓝加龙,每天早出晚归、入不敷出。2006年,蓝加龙移民下山,开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悉,去年丽水2124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营业收入达127962万元,从业人数达19514人,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25614元。

与火热的民宿经济比翼齐飞的还有当地的“土货经济”。凭借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遂昌某村村民周月根一年光冬笋就能卖20多万;缙云厚仁古法榨取的茶油,即使卖到了45元每斤,也还是吸引着城市人驱车赶来抢鲜……

“不仅要让丽水美在环境,更要美在产业、美在经济,让丽水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越来越有幸福感。”在丽水市委副书记朱晨看来,让产业变绿,又让绿变产业,这正是丽水走在“两山之路”应有的题中之义。

考核“量体裁衣” 擦亮生态底色

从刺激畅玩的丽水“冒险岛水世界”到丽水景宁乡间“畲”情画意的田园生活,丽水正挥洒铺陈一幅宜静宜动的美好生活画卷。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补上短板,兜住底线。”史济锡如是说。

为了擦亮这抹幸福底色,从2011年起,丽水逐渐淡化GDp考核,酝酿实施分类考核。2014年,丽水放弃了所有县市考核“一刀切”的做法,实行分类考核,将下辖的9县(市、区)分成“城市核心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三类。

丽水市委考核办主任朱国群告诉记者,新的考核体系总共有200分,考核指标由原来的106项缩减到了40项,其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幸福”三大指数占分值150分,民主测评、社会评价和领导评价三块分值为50分。这意味着,分类考核充分给予各县市因地制宜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青田县的华侨总部经济大楼、千峡湖旅游度假区综合体,缙云县的仙都黄帝温泉谷养生度假中心等浙江省重点项目拔地而起。“十二五”期间,丽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05%。

一江春水浸润出满城翠绿,如今这幅以绿谷蓝绘就的蓝图,囊括秀山丽水,万家灯火,在丽水人一代又一代的添墨增色中,永久流传。(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