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定11月8日消息(记者孟晓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非法转移倾倒工业废酸、垃圾等危废、固废案件逐年增多。仅在今年,就发生了“从上海将4000吨垃圾偷运至江苏太湖倾倒”,“从深圳绵延千里排污至江西,被村民发现后遭拦截”等案例,引发了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记者近期在河北采访发现,非法转移倾倒工业废酸等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案件,呈现向农村跨区域、规模化、团伙化转移的趋势,犹如一个个“生态炸弹”偷袭着乡村。
今年10月底,在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环保局执法大队杨东升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雄县米家务镇的一条灌渠。今年7月份,雄县环保、公安部门在这里联合查处了一起非法倾倒工业废酸案件。记者看到,四百多米的河道两侧的杂草已全部枯黄死亡,河水呈浓郁的黄色,水面上布满了黑色漂浮物,味道刺鼻。雄县环保局执法大队杨东升介绍,倾倒的废酸液,在测pH值的时候基本上测不到数据,超出强酸范围。对水体和土质危害比较大。
调查显示,从2016年6月开始到案发之日,涉案人员每天将一车废酸从河北廊坊霸州市运到这里倾倒,估计已有1500吨废液排入河道。
杨东升透露:“从6月份开始,他口供里面说一天来一车。他说有时候30吨,有时候40吨。”
雄县查处的这起案件并非个案。近年来非法倾倒、处置固废危废案件呈区域化、团伙化、规模化特点。就雄县的这起案件来看,这个犯罪团伙成员多达几十人,收集废液范围涉及河北廊坊、保定等地。
杨东升指出,这是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很秘密,有联系生产企业的,有联系司机的,有联系倾倒地点的。人不见人,只通过电话联系,只知道绰号。这个车去了以后,厂子有人专门负责把废液拉出来,把车交给他,这个司机再开车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还有接洽的,可以倒废液,这是一连串的产业链。
其实,非法转移倾倒固废、危废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近年来一直是环保、公安部门打击的重点。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强调:“国家对危废都有严格控制,五连单制度,你往哪儿运,包括你可以加工利用的,经过的省份,经过的市和县都要知道,都要采取措施。跟公安部门联合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这就不是罚你钱的问题了,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近年来非法转移倾倒工业废酸、垃圾等危废、固废案件逐年增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河北省公安厅通报的2015年十起典型案例中,涉及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有7起。而近年来查处的非法倾倒、处置危废案件中,70%以上为跨区域倾倒、处置,涉及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省市,查处的邯郸市一个团伙污染环境案就涉及6省10多个市。
那么,在严厉的打击之下,异地非法倾倒固废、危废案件为何屡禁不止呢?答案不言而喻,利益驱使是主要原因。
据了解,正规处置固废、危废的费用每吨2000至4000元,而非法处置的费用每吨仅数百元。如雄县查处的这起案件中,利用罐车倾倒废酸的费用一吨才200元。河北某县公安局环保大队侦查人员证实:“废水的治理费用也比较高,为了降低治理设施运转费用,找地方非法倾倒。经他们口供说一吨给一二百块钱。”
而污染产业和后续的循环处理产业没有衔接也是造成异地非法倾倒固废、危废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如有媒体报道,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釜残,2008年以后列入危废物品管理,河北制药企业聚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物釜残,但釜残处理企业多数在内蒙古,这样就导致企业危废处理成本高。受此制约,很多企业开始在处置废物上玩起了猫腻。
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指出:“有些江苏的,包括有些北京的企业,说找了河北省有的企业能处理废物综合利用,但是那个企业根本就不具备这么多的能力,签假合同,实际上有的在中间,有的就给你找个地方清倒了。”
农村地区地处偏僻,有很强的隐蔽性,因而成为危废“下乡”的温床,坑井沟渠、河堤岸边、房前屋后、山边林地均成为重灾区。倾倒案件常于夜间悄悄进行,当地村民难以察觉,也使得倾倒案件愈演愈烈。河北基层公安人员指明:“他就找偏僻地方,或者是很少人去的地方,半夜他伪装得也挺隐蔽,他自己有个软皮管,直接戳入水里了,它上边还拿东西盖上。车在路两边停着,油管下来了,两边都是草,他再盖上点东西,不注意的话不认为他在倾倒废液。”
对此,基层环保和公安部门认为,异地倾倒固废、危废案件频发反映了跨区域转移管理制度存在欠缺,应引起重视。建议建立环保、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明确分工和责任,从制度层面减少废物转移和倾倒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一是加大环保人员的投入,现在确实是人员的巡查有时候不足,有时候涉及到区域管辖比较大,人员比较少。加大对企业的巡查。还有交通部门都要加大查处。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