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扶贫见闻:穷山区千方百计“拔穷根”

2016-11-01 05:11:09 来源:济宁新闻网

昭通10月31日电 (王艳龙李虹)仲秋十月,乌蒙山中的云南昭通秋雨连绵,寒意渐浓。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涌动着一股战天斗地的热潮——拔穷根。

告别吊脚楼

搬进新家一个月来,施明梅一直没有回老家,她不愿意再见那所几十年未修葺过的吊脚楼。

30岁的施明梅是彝良县小草坝镇麻窝社的村民,现已搬迁至小草坝镇三道村庙坪易地搬迁点。她告诉记者,她家在麻窝社的老房子,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栋老式吊脚楼的瓦房,下面是圈舍,上面住人。老房子除了破旧外,还比较危险,她的大女儿曾从楼上摔下来,送到了彝良县医院救治,这让她决心要修新房。

由于经济有限,新房子的事,在施明梅的心里无数次产生,又无数次的泯灭,直到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今年3月,小草坝镇启动三道村庙坪易地搬迁点建设,几个月后,一片两层的“小洋楼”在此落成。9月28日,施明梅与麻窝社8户贫困村民告别破旧、泥泞的老村庄入住了新房。

“宽敞、明亮,住起来舒服得很!”施明梅说,新房由政府出资6万元(含2万元奖励),无息贷款6万元,自筹3.54万元建成。她已经在新房里住习惯了,等过年杀了猪,要把老人接到新家里一起过,享受享受。

施明梅的新家里,房上挂起了红灯笼,室内设有卫生间,正屋摆着取暖电炉……她对突然拥有的这一切感到很满意。“没有扶贫政策,我也修不起这么好的房子,所以很感谢扶贫政策”。

施明梅告诉记者,现在,她给村里打扫卫生和搞绿化,每天有80元的收入。老公在村里给人装修房子,还款和生活问题不大。自己正计划将来养点鸡和种天麻,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事实上,在昭通,通过异地搬迁走出破屋,过上新生活的不止施明梅一人。记者连日走访昭通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发现,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手段,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在乌蒙山里四处开花,建设如火如荼,大批无房户等贫困者将搬进新家。

打工仔带头创业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壮大,再多吸纳点建档立卡户进来。”威信县博宇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黄帆说。

黄帆是威信县旧城镇人,接近不惑之年的他曾赴北京打工十余年。2014年,老父亲患癌症,他返乡照顾。父亲去世后,选择留在家里,发起成立了威信县博宇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黄帆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按照自愿自由民主原则、利益联结诚信原则,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致富。目前,已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辐射周边一般农户20户。

博宇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在威信县旧城镇松林村一个泥泞的山坡上。在养殖场里,饲养着大批的绿壳蛋鸡和土鸡,鸡和蛋月销售额达5万余元。

黄帆称,自己曾经把孩子留给了老父亲带,孩子是昭通大山里的典型留守儿童。因此,他此次回乡创业,希望努力发展壮大起来,吸引更多外出打工人员回到山里创业致富。“我们村里,已经有2人回来创业了。”

昭通是云南省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也是外出务工最多的州市。相关统计显示,昭通有上百万的人外出务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务工人员选择了回乡。许多返乡务工人员选择就近养殖、种植创业,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乌蒙山区脱贫攻坚的一种新力量。

官民同心向贫困宣战

距离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限已经不到五年,尚有上百万贫困人口的昭通压力巨大,而生性倔强的昭通人选择绝地反击,力拔穷根。

因交通不便、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众多,昭通市目前仍有贫困人口111.95万人,占云南贫困人口总数的近1/4,是云南脱贫奔小康的最大“阻碍”。

昭通市扶贫办副主任何象奎表示,为打赢这场攻坚战,今后5年,昭通规划投资2027.79亿元人民币,共计77700多个子项目覆盖全市所有贫困人口。

目前,国家省市鼎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修建昭乐高速、大永高速等12条高速公路,建设镇雄、鲁甸、永善等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渝昆高铁、成贵高铁,改变以往道路围着昭通转,不进地质破碎带昭通的现象,解决当地发展困局。

兴建扶贫工业园区,就近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发展教育,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开展有偿退耕还林工作,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生态扶贫;广泛组建合作社,培育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人口创业致富。

“我们开局就是决战,目标就是率先脱贫。”威信县委副书记马永孝称,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即可摘帽,但威信以100%的努力来进行脱贫攻坚,确保2017年在昭通市率先脱贫摘帽。

记者在昭通见到,贫困村里挂起了脱贫攻坚作战图,沿途道路竖起巨大的脱贫攻坚广告牌,激励扶贫干部和村民决战贫困。在村里,村民忙着修道路,建房屋,置产业……

今年,广东省东莞、中山确定对口扶贫昭通。三方在10月份就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8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助力昭通脱贫攻坚战。

昭通市扶贫办表示,该市将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出列、增收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