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一村支书“三把火”烧旺乡村美丽经济

2016-10-30 04:28:11 来源:济宁新闻网

绍兴10月29日电(见习记者 李倩倩 通讯员 孙艺秋)办农家乐、种茶叶、在空闲时接点织布的单子……这几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外婆坑村的村民林柳敏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每逢周末,村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是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看着越变越美的小山村,越来越多的游人,越变越鼓的腰包,林柳敏喜滋滋地说:“这可多亏了我们村支书林金仁的‘三把火’,烧旺了我们的美丽经济!”

一把火:打通乡村致富路

地处澄潭江源头的外婆坑村,25年前,以穷闻名。“‘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媳妇。’那时候日子是这样子的,你能想象吗?”82岁的村民林全喜告诉记者,因为交通不便,当时村民去镇里一趟,来回需要翻山越岭步行8个小时,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

眼见着别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自家村子还是让人避之不已的“讨饭村”,外婆坑村的村民们心里都暗自焦急,迫切希望能有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而这时,在外当箍桶匠的林金仁因为“见过世面”,就被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村委会主任。

“既然来当村干部了,就要做出点成绩来。”林金仁说,抱着这种简单的想法,1990年,他丢掉了箍桶担,挑起了村里的重担。

“想致富,先修路!”正如老话所言,建一条出村的公路,成为林金仁上任伊始烧的第一把火。

然而,要建一条长1.4公里的公路并不简单。因为地处深山,造路需架桥8座,劈岩填土2万多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6万元,这对于当时的外婆坑村而言,无异于“天额巨款”。

为筹集资金,林金仁一年跑了86趟新昌县城。“凌晨3点半就起来赶路坐车,到县城后跑一天的部门,跑破了整整3双解放鞋,终于筹集到了造路的钱。”

浙江新昌一村支书“三把火”烧旺乡村美丽经济。 梁柏林 摄浙江新昌一村支书“三把火”烧旺乡村美丽经济。 梁柏林 摄

二把火:寻找山村发展路

光有路,并不能改变外婆坑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找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林金仁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分析,决定烧起“第二把火”,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发展名优茶生产。

原来,外婆坑村的村民很早就开始种植茶叶,但当时百姓采摘、炒制的都是珠茶,成品才卖两元一斤。

曾经走南闯北的林金仁,听说西湖龙井茶可以卖20多元一斤,就决定依托自家的生态优势,发动村民种植龙井茶。

林金仁说:“外婆坑村虽然没有大片的耕地,但是这里山清水秀,生态条件纯净天然,土地肥沃,对发展茶叶有着优势和潜力。”

在打定主意之后,林金仁立马投入义务工,在两个月内就开辟荒山200亩,还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免费送给村民挨家挨户种下去。

然而,种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有许多村民想不通,本来可以长很大的茶叶,现在才出芽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赚钱?

一时之间,质疑声到处响起,这让林金仁十分委屈,但为了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他默默咽下了那些埋怨和责骂,继续和其他村干部一起,耐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坚持让事实说话。

终于,在林金仁的坚持之下,在外婆坑村村民十余年的精心培育之下,如今,外婆坑村的茶叶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也远销国内各地,甚至还走出国门,吸引许多外国客商前来“淘金”。

如今,外婆坑村人均收入已达21100元,比原来的人均收入翻了200多倍,茶叶总产值增加到410万多,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一跃成为了有名的“小康村”。

三把火:筑起乡村旅游路

路通了,口袋也鼓了。但林金仁没有满足于小富即安,又开始烧“第三把火”——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在林金仁看来,外婆坑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1500亩的生态有机茶园、6500亩山林、海拔800多米的山雪岗、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貌和民俗习惯,又是红军路经之地,更是10多个民族聚居的和谐幸福之村,“一定会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好去处的!”

就这样,村民们捂着种茶得来的收益,不去盖新房,反而在保留了原本石头房、木头房的基础上,铺了石板路的步道,建了停车场,埋了污水管道,造了太阳能垃圾站……

很快,新昌山里有个古村落办起了乡村旅游的消息传开了,原先“人迹罕至”的外婆坑村,先是学生们来写生采访,然后是旅行团的大巴和自驾车,接着是络绎不绝的金发碧眼客人,每一天,小山村里都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2009年12月,借助世博会东风,依托小村本身的古朴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外婆坑村成功申请成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到目前累计已接待国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

在村口摆了个小摊,卖自家小吃的林阿婆笑开了眼:“以前农闲的时候,待在家里也没啥事干,现在出来摆摆摊子,每天都能赚上百块钱呢!”

目前,外婆坑村已有15家农家乐开始营业,其中最高日收入上万元。

据悉,接下来,林金仁还将带领外婆坑村,根据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精品民宿和村内景点的档次,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