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斌打开一个空邮箱,正在扫描信筒内的条纹码,把信件数目信息传送到邮政中心信息库。 李婧 摄
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附近的信筒内,钟正斌收到了几封信件。 李婧 摄
贵阳10月29日电 题:贵阳城区唯一邮差:昔日收信上千封 今日不足百封
作者 李婧
带着头盔,骑着摩托车,每天穿梭在贵阳的两城区,奔波30多公里,打开36个邮筒收信件。这是钟正斌从2009年工作以来每天的固定动作。
现今43岁的钟正斌是贵阳市两城区唯一的信筒邮差。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样化,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联络工具,写信和寄贺卡等传统沟通方式正慢慢成为历史。
“以前每天收的信件都有上千封,现在每天多的时候几十封,少的时候几封也在收。”钟正斌说,目前贵阳市两城区只有36个邮筒在运作。
收寄这36个邮筒的信件是钟正斌工作的全部内容,每天他都需要到这些信筒的摆放点逐一开箱。钟正斌说,按照规定,开箱的时间可以迟到,但是决不允许提前,这样才能保证市民当天的寄的信件不被耽搁。“即使我提前到了,也要等到开箱时间才能开箱。”
“随着用纸和笔写信的人慢慢减少,也没有人愿意从事邮递员的工作。”钟正斌虽然也感叹自己的职业生不逢时,但却没有想过换工作。“因为还是有人在写信的,只不过写信的人群范围大为缩小,主要是当兵的和服刑犯人。”
或许钟正斌已经习惯了这个工作,就算每天只收到几封信,或是面对几个空邮筒,但是只要还有一封信件,他都会去工作。“每天不管这个信有多少,我都需要尽到我的工作职责,不管是过年过节也好,下雨下雪也好,每天都要走这流程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日,钟正斌又奔波了30多公里,在30多个邮箱里仅收到92封信件。
传统书信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市民表示,现在通讯非常方便,认为写信比较耗费时间,已经不再写信。而也有一部分市民表示,写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虽然在减少,但是包含的情感却变得更为厚重,所以现在收到一封信就感觉像收到了一件礼物,非常珍贵。
根据今年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3.09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0.6亿户,而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往上增长。
面对信筒被冷落,书信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现状,中国邮政贵阳分公司喷水池投递部主任龙远中表示,信件邮筒是人们传统的通讯工具,每年都还会花钱维护,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通讯工具如何演变,信件邮筒都不会消失。“现在收件的量虽然下来了,但传统书信作为一种沟通渠道还会继续存在,这一块是作为邮政的普遍服务,这些设施是不可能消失的。”(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