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百团大战中受到沉重打击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频繁、残酷的“扫荡”,并且把破坏八路军后方资材作为主要目的之一。
“稍为犹豫迟疑、打折扣,都可以遭到不应有的损失”
百团大战的第一、二阶段结束后,日军调集数万兵力,对晋东南、晋察冀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时间持续两个月左右。
日军这次“扫荡”的特点,彭德怀在1940年10月19日到11月11日期间的电文中多次提及:“敌抽集各地兵力向我山岳地带大肆‘扫荡’,片山旅团长亲自指挥五六千人向太北‘扫荡’,与我一二九师主力作战周余,现已分头退返原地。……敌此次‘扫荡’太北教训之一,就是敌残酷的烧杀,企图变我根据地为焦土,又由于我战斗动员之不深入,民众受害极大。”
“目前华北敌之‘扫荡’相当严重,尤其晋东区击退第一次‘扫荡’,19日又开始第二次‘扫荡’,由于军事上的分兵把口,不决心作战,已形成目前严重被动性,现在正设法摆脱这一被动争取主动。敌此次进攻较前更残酷,主要的见人就杀,见屋就烧。所有粮食一概烧尽,我各后方机关及兵工厂受相当严重损失。”“目前敌向抗日根据地之‘扫荡’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严重……我们必须足够的估计此次大‘扫荡’之严重性、残酷性。”
在1940年冬的这次反“扫荡”中,一二九师后勤战线的大多数人员,忠于职守,不怕牺牲,既坚决完成了作战保障任务,又积极稳妥地转移和埋藏了部队资材。但也有少部分人员思想不够重视,准备不够充分,执行命令不坚决、不彻底,情况处置不及时、不妥当,致使部队资材受到较大损失。
1940年12月的《一二九师供给部反“扫荡”中损失报告》,把资材损失的品种、数量、价值(市价及原价)、地点、责任人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着重从主观上,特别是干部的思想意识、工作作风上,对造成资材损失的责任进行了严格、具体的追究。
在师供给部所属的几个单位中,资材损失最大的是军用经济处,共计29万余元。军用经济处的资材损失,包括本处自身损失2000余元,纺纱厂损失2000余元,第二采办处损失近4000元,土货委员会损失1.3万余元,下庄合作社损失27万余元。其中,下庄合作社的资材损失最为严重。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为便于军需品的采办及调剂物价,改善部队生活并与敌人经济封锁作斗争,在人力、物力、财力及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在旅(单独行动或驻防的团)以上设立合作社(或公营商店)。
1234下一页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