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的“龙游实践”:构治理联合体绘民生和谐

2016-10-12 04:26:22 来源:济宁新闻网

因村规民约而呈现勃勃生机的龙游县浦山村一角。 王逸飞 摄因村规民约而呈现勃勃生机的龙游县浦山村一角。 王逸飞 摄

衢州10月11日电(记者 柴燕菲 王逸飞)“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千年治国理政,道理莫不如是。

伴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着各种矛盾和挑战。此背景下,多用于县级及以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也正经历着一场悄然变革,即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其虽一字之差,却需“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更加有效对接、良性互动,需政府、社会、群众在共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治理联合体。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这样的实践也正越来越多。

浙江省龙游县,虽常住人口尚不足40万人,但近年其却依靠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不断探索,演绎了一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小城故事”。这里亮点频出:一部部汇聚“民智”的“村规民约”,构建起农村居民自治的“总纲领”;一次次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两网融合”,实现着对民情民意的“即时”掌握;一个个撑起群防群治“担当”的普通面孔,推动着平安和谐成为社会常态……

“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和12.1%、连续十年获封浙江省“平安县”、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7.1%……基层社会治理的踏实创新,全域生活共同体的逐步构建,正让这座南方小城收获着满满“果实”。而“阅读”龙游实践,至于中国当下而言,也具有了更多现实意义。

契约精神归位 “村规民约”展农村“新颜”

龙游县浦山村党支部书记雷土荣,每天早上都会到村子里转转,查看下环境卫生情况。这也是他多年延续下来的工作习惯。一圈转下来的雷土荣很是感慨:“自从把‘保持村容整洁’写进‘村规民约’,村子明显干净了,各家都有了主动意识,很少需要提醒了。”

村规民约,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其是村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德、村风民俗等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很多地方的村规民约流于形式不同,在浦山村,如今其已成为1200多名村民共同的“生活观”与“价值观”。

“以前我们也有村规民约,但是很简单,做不了事情,还是靠人管理,两年多前我们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商讨通过后,它就成为了村里的规矩。很多事情按照村规民约‘套’就行了,大家都认可。”雷土荣拿出一本浦山村印制的村规民约,里面包含着公德民俗、生态家园、平安建设、婚姻家庭、民主管理、土地管理、户口管理、山林管理、附则等九章53条内容。

“定了就要做得到,落实下去。”雷土荣说,现在村里有了“制度”,很多原来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不久前,浦山村计划收回一块村集体土地进行复垦,而这块土地此前一直由村民雷志成与其他几个农户使用,对于土地所有权问题雷志成等也颇有疑异。村干部将涉及的农户召集起来,摆明事理,如无法证明土地乃其个人所有,便需遵守村规民约中土地管理相关要求,予以积极配合。最后,该事件以农户得到合理补偿而圆满解决。

在浦山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前,村里老人詹金美一直不愿拆除其搭建的简易厕所,而当其得知“使用生态户厕,村内不可留露天粪缸、简易厕所”是村规民约要求后,老人主动拆除简易户厕。詹金美说:“投了票就不能反悔,大家定的规矩就要遵守。”

一部村规民约,正让浦山村愈加和谐。“村干部管理省心省力的多,做什么都有了规范。对于村民而言,村规民约保证了公平性,不会厚此薄彼。现在浦山村邻里纠纷、矛盾明显降低,村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稳步提高,一切都越来越好。”雷土荣说。

浦山村的变化,正是龙游县262个行政村发展的缩影。而这场颇具规模的农村蜕变背后,当地的求是探索之努力,也不应被遗忘。

2013年,在龙游农村地区普遍留有老旧“村规民约”基础上,当地尝试通过对其“升级”而创新农村基层治理路径。该县组织司法干部、专业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收集了21个旧版村规民约,并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按照区域、民俗和生产生活水平等不同,起草了6个版本村规民约范本。最终,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细则修改,再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了各自的新版村规民约。

经过一年多努力,龙游262个行政村基本完成了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工作,其步伐也走在了浙江乃至全国前列。龙游县委书记方健忠表示,“村规民约”是龙游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一项探索,旨在突出村民在村庄事务自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将民主法治精神与传统文化道德力量融合起来,让软实力真正产生硬约束。

而今从其效果看,不论是村民矛盾纠纷减少、处处洋溢和谐,还是国家级生态村贺田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箬塘村等一批典型的出现,都印证着龙游已在农村基层构建起全新治理格局。

“各村村规民约在法律框架下形成,并且通过了全村投票。这一形式也是培育村民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参加当地村规民约范本修订的龙游县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工作者李红泉指出,村规民约正是龙游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集中体现。

发力共建共享 群防群治筑和谐平安新常态

在龙游,如果说村规民约重新定义着农村治理内涵,那么该县以共建共享理念,用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手段构筑和谐平安新常态的实践,无疑将基层社会治理之要义推向了惠及面更广的社会层级。

从乡镇层面的乡贤会,到县级层面的万名平安志愿者、“龙游大妈”,提及群防群治,龙游有着道不尽的精彩故事。

龙游县塔石镇党委书记汪立云,经常会在闲暇时分打开微信,在“钱家乡贤群”、“美丽幸福豆腐王村”等乡贤群内与好友们交流,也把家乡的近况告诉在外乡贤。他介绍,塔石乡贤众多,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建立乡贤会、发挥乡贤作用,正成为该镇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

去年初,该镇雅村村成立衢州市首个村级乡贤会,当年类似的乡贤会在塔石镇陆续成立17个。“乡贤会一方面邀请本地有一定威望的人士,也邀请在外从政、经商的乡贤,希望他们可以发挥帮助家乡谋发展、促和谐、正风气、济贫困的作用。”汪立云说。

如其所愿,目前在塔石镇,乡贤会的作用正集中显现:在雅村村,乡贤舒信浩主动做起慈善,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提供爱心助志金,为困难群众提供1000-3000元人民币不等的慰问金;在莲塘村,乡贤会出钱出力的同时,还积极为村里争取道路硬化项目,改善了村庄交通;许多村子的乡贤会还成立“乡贤老娘舅”调解队,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乡贤会成立后,矛盾纠纷可以更加及时化解。乡镇层面的一些专项工作,如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进度也得以加快。同时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对重点工作的支持度也明显提高。”汪立云说,今年塔石镇将实现26个村乡贤会全覆盖,并筹备成立镇级层面的乡贤会,在发挥乡贤道德教化、风气引领作用之外,探索“乡贤+党建”、“乡贤+经济”等“乡贤+”模式。

除了一位位“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纽带作用,总人数超万名、遍布小城每个角落的志愿者群体,同样堪称龙游群防群治力量的重要基石。

每每有空,龙游县项家村村民洪卸花就会穿上反光背心,拿起印有“平安龙游”字样的红旗,与其他几位“巾帼志愿者”一起在村里巡逻。她们把村里角角落落检查一次,需要近两个小时。她说:“巾帼志愿者还承担着村庄保洁、垃圾分类、上门宣传等职责。很多人叫我们‘女喇叭’,但这也是大家的肯定。”

与洪卸花不同,龙游县詹家镇居民张渭明则是一名“老娘舅”志愿者,他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人化解矛盾纠纷。不久前,当地两位居民出现4万元人民币债务纠纷,张渭明得知该事后立即将双方约到一起进行调解。调解从下午4点一直持续至晚上8点,饭也没吃的张渭明终将矛盾成功化解。

仅上半年,张渭明就调解成功各类纠纷超50起。他坦言:“这种调解方式更易被人们接受,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自己能够发挥作用也是乐在其中。”

在龙游,还有一支“特殊”的群防群治队伍不得不提,那便是由200多名退休老年人组成的“龙游大妈”。多年来,她们以“我服务、我奉献、我最美”为宗旨,既每日在城区主要路段开展文明劝导,又积极调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既组织捐款、开展义卖帮助贫困人员,又走上街头清理路面垃圾。日复一日,“龙游大妈”也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名片”。

“全面发动机关、团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已经成为龙游的共识。今年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龙游启动‘群防群治共建共享平安年’活动,依靠巾帼志愿者、青年义工、‘龙游大妈’等13000多名志愿者,龙游构筑起了群防群控‘一张网’。”龙游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洪一舟介绍。

方健忠也指出了该县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基层社会治理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龙游要抓基层打基础,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加大平安宣传力度,做到久久为功。”

创新意识引领 “互联网+社会治理”辟新径

值得注意的是,龙游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不仅体现于制度的刚性约束、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同样也体现于创新意识引领下,当地“互联网+社会治理”新路径的开辟。在移动互联时代,这里的社会治理流淌起了崭新的“互联网”基因。

每天,龙游县模环乡综治办工作人员胡伟东,都会早早来到乡政府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坐在三台电脑前办公。他说,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查看网格员上报的信息,分流交办并跟踪督办待处理事项。同时,还要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网上巡查,这都是每天的例行工作。

胡伟东所在的这间面积不大的指挥室,正是该乡投资12万元建起的“互联网+”指挥平台。在这里,除了三台电脑各自“对接”“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远程视频通话”外,墙上还装有一块6平方米大的LED显示屏,可以在各系统间实时切换。

浙江省委政法委下派模环乡农村工作指导员周泰石介绍:“这里是乡党委政府的综合指挥平台,乡里所有工作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模环乡依托在23个行政村划分的64个网格和64名网格员,把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相融合,网格员通过‘平安通’手机App,就可以及时上传信息,而指挥室负责分流、交办等,一般三天内解决发现的问题。”

他指出,为保证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融合取得实效,当地把网格员的职责履行情况与村干部、乡镇干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督促举措落到实处。

如其所说,在这里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政府用创新“搭”起了便捷“台子”,而民众的“戏”也同样“唱”出了精彩。

数天前,模环乡模环村的网格员李庆祥在路过模环小学附近时,发现水泥路边出现一个塌陷洞穴。该洞洞口宽约1米左右,深度超1.5米,考虑到此处为学生上学放学必经之地,李庆祥第一时间用树脂枯木对洞口进行了安全处理,放置警示标志。同时,他拿出手机,通过“平安通”将信息上传至模环乡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终端”。

“我们第一时间将其交办给一位副乡长,第二天相关人员便前往现场采取了临时措施,防范事故发生。”胡伟东说。而在其面前的电脑系统中,该事件每条处理记录都可以清晰看到,处理结果中也附上了最新现场照片。

同样作为网格员的许立军,每天没事就会在村里走一走,每月也会通过“平安通”提交十余条信息。他告诉记者:“以前需要上报,现在手机一点就能联系到乡里,很多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解决,不会担心小事变成大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事情处理更加精细。”

有了“互联网基因”的基层社会治理,也赢得着群众的真心“点赞”。模环乡居民向杰说:“以前每个村都差不多,都有偷狗、偷电瓶车、乱倒垃圾等事情,现在有科技力量,什么事都能及时监控和处理,村子都变安全、整洁了,作用非常明显。”

若将视线扩展至龙游县,不难发现这样的“两网融合”实践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记者从龙游县政法委了解到,目前该县已逐步完成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15个乡镇(街道)和51个平安综治成员单位共开通平安信息系统账号909个,pC终端330台,安装“平安通”544台。

除却上述种种,龙游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还有许多,如构建“大调解”体系、推行“三民工程”便民机制和“乡风文明”评议机制等。龙游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根宏表示,龙游所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举措,都是尽心尽责惠民生的体现。未来龙游也将继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围绕惠民利民,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内消矛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曾表示,基层社会治理中“三治”相互支撑,体现了刚柔并济,也体现了管理与服务的统一,以及公民的自我管理和互相服务的统一。而看龙游,其无疑正实现着这样的局面。

如今在这里,体现“三治合一”理念的“龙游实践”正绘制出独特的民生和谐盛景。而放眼当下,无数“小城故事”的出现与出彩,也让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之路,愈发开阔平坦。(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