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治贫先治毒 扶贫先扫毒

2016-09-27 10:23:49 来源:济宁新闻网

贵阳9月26日电 题:贵州织金:治贫先治毒 扶贫先扫毒

记者 张伟

以“不让一个涉毒贫困家庭掉队”为目标,贵州织金结合实际对症下药,通过政策兜底、资金扶持、就业安置等方式,加快涉毒贫困户脱毒致富步伐。“织金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织金实际,又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禁毒扶贫之路。”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属于毒品危害重灾区。警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织金县总人口116.82万人,贫困人口17.91万人,其中涉毒贫困人口1848人。

织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26万。警方分析,在毒品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部分人抱着暴富心理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贩卖毒品活动。据织金县近几年破获的大宗毒品案件来看,有65%以上的毒贩都来自贫困农村。

“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这些人被打击处理后,其家庭丧失了主要经济来源,沦落为贫困家庭,产生了严重的因贫涉毒‘后遗症’。”织金县禁毒人员说,另一部分人在外出务工期间,处于流出地管不住、流入地管不着的“两不管”状态,一些人走上吸毒道路,最终耗尽收入甚至积蓄,让家庭陷入困境。

此外,在禁毒高压严打的态势下,很多贩毒分子为扩大毒品消费市场特意将“魔掌”深入偏远的农村,导致很多无毒村(寨)成为“寡妇村”、“老人村”等畸形贫困村。

“很多人吸毒成瘾后,身体消瘦,长期生病,体力和智力水平严重下降,无意从事生产,同时为了获得毒品,耗费大量金钱,陷入越吸越穷、越穷越吸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社会财富集聚,迟缓脱贫致富步伐。”因毒致贫人员及家庭,成为治毒、治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另外,部分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残疾人、怀孕妇女、艾滋病患者和一些严重疾病患者成了违法犯罪分子发展主要对象,成为毒品运输销售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织金县共破获特殊群体涉毒案件449起,查获的吸毒人员中,不符合收押规定者达259名。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专家表示,解决因贫致毒问题既要立足眼前,更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帮助涉毒贫困人口找到永久脱毒致富的出路。

对此,织金官方将禁毒扶贫工作与全县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问责,实行两头抓、两配合、两不误。

在政府基层组织建设上,织金县选好选准村“第一书记”,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落实驻村工作组,加派村禁毒专干,建立健全涉毒人员帮教组织,落实禁毒工作“七包责任制”,切实让基层组织在治贫、治毒工作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经费投入上,织金县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思路,强力整合禁毒、扶贫以及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禁毒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参与禁毒扶贫工作,不断放大“引金禁毒,四两拔千斤”的资金效益,为治贫、治毒工作备足后盾力量。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全县累计投入因毒致贫创业发展资金65万元,帮助379户因毒致贫家庭脱贫。

同时,织金县以“利剑行动”、“斩毒行动”为抓手,始终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的态度,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大吸毒成瘾人员的收戒力度和毒品案件侦办力度,进一步萎缩毒品消费市场,打击毒品供应链条,确保不因被打击处理丧失劳动力而导致贫困。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织金县投入800余万元修建了织金县关爱医院,填补了特殊涉毒群体无法收治关押的空白,破解了对涉毒人员特殊群体打击处理难的问题,对待所有的特殊违法犯罪人员都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从管理上杜绝特殊涉毒人员逃脱法律惩罚,遏制因毒致人员增加。织金县关爱医院累计收治特殊(违法犯罪)群体1102人次,目前在治28人。

织金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动态禁毒扶贫管理指挥台,切实将涉毒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大数据管理,对涉毒贫困对象进行动态管控、精细管理、精准监测。大力依托县内阳光企业、农业园区、职业学校等载体,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产业化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和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和提高涉毒贫困群众脱毒致富的积极性和能力。

政府投入745.18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租借2000平方米厂房无偿提供给“阳光企业”使用,鼓励企业积极为因毒致贫人员得供就业安置岗位;对有一技之长而又不愿进“阳光企业”务工的因毒致贫人员,政府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进行必要的资金、技术等帮扶。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因毒致贫人员,政府通过政策兜底,采取民政救助、民政救济方式,确保特殊因毒致贫人员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病有所医、难有所解。截至目前,织金县已集中安置2143人,自谋职业4608人,自主创业2624人,民政救助176人。(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