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定西市田间,手捧干瘪玉米的受灾农户。 杨艳敏 摄
兰州9月11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渐近中秋,经历了数月高温烘烤的黄土高原上,终于在几场久违的淅沥雨水中恢复了“平静”,不过临近丰收季节的田野上依然是“焦黄”一片。在年逾六旬的甘肃定西市山民王银德看来,这场“百年不遇”的旱灾让他们“白忙活了一年”,本是忙碌的秋收季节,却成为无人问津的寂寥。
枯黄的枝叶、干瘪的果实、寂寥的乡间……记者日前走访甘肃旱情最严重的甘肃定西市发现,与过去每逢大旱“如临大敌”的紧张不同,近年拥有了饮水保障的多数民众普遍“淡定”,但自春节后,冷清了大半年的当地农村,因罕见的干旱而盼不来进城务工者“秋收归乡”的回乡潮。
今年春季以来,甘肃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并引发严重旱情,目前已导致该省628万人受灾,近30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多地“靠天生长”的粮食作物受损严重。据气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7月下旬以来,甘肃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7℃,为近56年来最高,而降水量为近44年来最少。
加之局地春季降水偏少,导致甘肃今年长期缺乏有效降水,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近三个半月几乎没下雨,时间这么长、气温这么高的大旱几乎是百年不遇,这是村里八九十岁的老汉都没见过的。”王银德转述自己长辈们的经历时说,所幸有科技抗旱和商业保险的保障,才避免“颗粒无收”。
尽管出现了几辈人不曾见过的大旱,但近年通村入户的自来水不再让住在平坦川区的王银德像此前面对干旱“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连日来,他忙碌着将地里被“烤焦”的玉米提前半月铲下,作为草料廉价变卖,换回常年每亩地约五分之一的收入。“这总比山区缺水强。”他自我安慰道。
罕见的干旱让忙碌在“希望田野里”的农民探索新的致富“门路”。与王银德同属一村的中年农民康学平不再将精力放在辛苦经营了一年的田地里,平日里用于农耕生产的一辆拖拉机,成为他帮助村邻往返运输枯萎作物的工具。“每趟100元,总比看着绝收作物无计可施要强。”他说。
在“苦瘠甲天下”的甘肃中部地区面临一年农忙“颗粒无收”的同时,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陇南市出现了“水荒”的尴尬。作为甘肃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目前当地不仅农作物大面积受旱,亦有个别地区民众因缺水而自发进山寻觅新的水源,部分县区宾馆也实施了限时供水。
由于家乡严重的旱情,如往年一样照例“回乡秋收”被甘肃平凉山区“80后”崔永平视为一件“极不划算的买卖”。他说,尽管祖祖辈辈都有“民以食为天”的训导,但今年持续干旱已让家乡一年的农忙“入不敷出”,与其请假回乡“亡羊补牢”,还不如在外好好打工,对一年庄稼的损失进行弥补。
据官方统计,今年干旱已造成甘肃10个市(州)54个县(区)的600余万人受灾,120.1万人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97.72万公顷,饮水困难大牲畜4.5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逾36亿元。(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