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林业经济对接精准扶贫 确保40万人如期脱贫

2016-09-12 04:20:50 来源:济宁新闻网

“道路修到核桃地,旱井配套兴水利,大车小车都能跑,发家致富有盼头。”山西中阳县付家焉村村民王年有,在核桃园随口就来上一段顺口溜。

几年前,王年有还是贫困户,家里一年收入不到千元。退耕还林、技术入户,他种上8亩核桃树,2014年一挂果,当年就卖了6000多元。“等到盛果期,收入还能翻番,这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老王颇为自信。

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山多、坡多。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中阳咬定“绿色”,荒山造林、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起核桃产业。这也是山西生态脱贫的一个缩影。

山西是什么颜色的?过去曾是遍地煤矿的黑色,是荒山秃岭的黄色。今天不一样了。山西着力治山治水,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建设,让林业经济对接精准脱贫,越来越多的山川换了新装、满眼是绿。

只要有空,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史油儿都要到山上转转,看哪棵树需要培土、浇水,有没有毁林、毁树的。“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务,可得保证成活率了,否则政府就不回收,也就没钱赚了。”他说。

史油儿是岚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两口种几亩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今年,他加入村里的造林合作社,仅靠种树就挣了6000多元。“我70来岁了,这岁数打工没人用,能在村里干点零活,还挣这么多钱,想不到啊!”他高兴地说。

“这是‘购买式造林’的一个片区,树是合作社种的,现在看长得不错。”岚县副县长刘思昭介绍,购买式造林就是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政府提供技术服务,质量合格,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岚县这种BT模式(建设—移交),让造林变“过程管理”为“结果购买”,大大降低了成本,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生态造林。

“以前,荒山种树老百姓插不上手、赚不到钱,积极性不高。”会里村党支部书记苏天珍说:“现在,村民自己的合作社承包,买苗、种树、管护一条龙,验收合格才给钱,农民肯定上心了。”

刘思昭说,县里规定,合作社造林60%的利润必须作为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从长远看,参与造林的贫困户不仅有劳务费用,还有育苗收入、林地管护、利润分红、林权流转等收益分成。这样,贫困户就地转化成生态保护人员,实现就业脱贫、稳定增收。

目前,岚县已有65个扶贫造林合作社,社员中贫困人口占到88%。按照规划,岚县每年荒山造林不低于5万亩,到2020年带动1600多户贫困家庭实现生态脱贫。

林下经济见缝插针,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致富,林药间作成主力

“手里有了活钱,日子好过了!”一见面,古县北平镇党家山村贫困户樊芳庆给记者算起了账:一年劳务费4000多元,还有3000多元的分红,收入还不赖。

樊芳庆2010年加入村里的和顺昌种植合作社,主营业务是种林下中药材——猪苓。

“种猪苓投入高,一亩得7万多元。但种在树下不用管,四年长成后每年挖一截,地里再留一些,还能长,一亩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属一次性投入,永久性收益。”合作社负责人柴和平介绍。去年合作社从收入中拿出16万元给社员分红,这其中有20户贫困户。

古县古阳镇凌云村,赵培耀发的是林下山珍野菜的财。他说:“我们每年卖各种野菜6万多袋,纯利润24万元,社员人均收入上万元,不少社员靠这脱了贫。”

在老赵的合作社里,加工厂生产车间的脱水机、真空包装等设备都在满负荷运转,通过捡菜、冲洗、制熟、装袋,一袋袋蕨菜、五倍子、椿芽、白鹃梅等山野菜半成品新鲜出炉。当地村民讲,山上林地里有野生猴头、地参等山珍野菜20多种,不仅分布广、数量多,而且无污染、无公害。老赵慧眼识“财”,带头成立了核桃王山珍加工专业合作社,几年下来,规模越来越大,由当初的5户发展到33户,入社林地600多亩,还有了品牌、申请了专利,不少的农民也跟着发了财。

林下经济见缝插针。“核桃树下种玉米没收成,能种药材,不影响核桃树,还能把空地利用起来,现在我们村有30户贫困户种了连翘,平均一亩年增收3000元。”古县南垣乡吴家岭村支部书记崔章红说。

南垣乡贫困户1314户,做强中药材产业,让农民增收有渠道,全乡种植中药材1.3万亩,带动500户贫困户脱贫。

以连翘、黄芪、白芍、柴胡等为代表中药材,已成为山西“林药间作”的主要作物,发展林间经济的“主力军”。目前,山西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50多万亩,总产量近30万吨、总产值1.5亿元,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改造低产林,培养土专家,以聘代训,让贫困户挣上工资学技术

“山西58个贫困县,有313万亩低产低效林,用好这些林地资源,是生态脱贫的重要抓手。”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说,省里出台5个林业精准扶贫规划,通过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确保40万贫困人口依靠林业按期脱贫。

发展绿色产业,不能落下贫困农户。按照山西省林业精准脱贫规划,造林绿化工程必须由80%以上贫困户组成的造林合作社承包,实现工程落地、生态脱贫;生态林管护岗位,80%以上由贫困人口担任。

低产林提质,要舍得真金白银。从2013年开始,山西先后投入1.58亿元,累计改造78.5万亩低产低效林,推广整形修剪、高接换种、土壤深肥等综合丰产技术,使项目区核桃、红枣等干果产量每亩增产20%以上,“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按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改造低产林150万亩,其中贫困县100万亩,连续管理3年,让干果经济林真正变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

“想种好果树,没有技术不行。培养农村优秀技术人员,是生态脱贫的关键。”中阳县林业局副局长高宏丽说。中阳县依托经济林服务中心,以聘代训,让贫困户挣上工资学技术,培养出8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

今年47岁的姜金才,过去是贫困户,现在成了十里八乡的技术能手,修剪、嫁接都有一手,谁家核桃树遇到犯愁的事都来请教他。姜金才的技术也是学中干、干中学,没想到几年工夫就成了“土专家”。“光技术服务一年就能挣2万多,我自己也种了12亩核桃树,收入稳稳的。”姜金才说。

近几年,山西省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服务100多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万人次,目前已培养出农村技术操作能手5000多人。

“接下来,我们要在贫困山区培养一大批经济林管理能手和土专家,做到乡乡都有干果经济林管理站、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任建中说:“为林业生态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撑。”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