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恩师记忆”:30年后恩师为作序修改书稿

2016-09-09 04:22:36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新闻闪回 78岁的司双印,60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上小学时用过的书包、课本和作业本。他的小学老师梁凤周对每个学生都很好,就像母亲一样。梁老师鼓励司双印学习音乐,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司双印非常尊敬梁老师及所有老师,希望尊师重教的传统发扬光大。

昨天,数十位读者致电本报,讲述自己的“恩师记忆”。这些读者涵盖各个年龄段,不管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对自己的恩师记忆深刻,甚至能说出当年与老师相处的很多细节。72岁的刘迅,与小学老师魏玉增通信40年,老师写给他的55封信至今仍保存完好。他每年都要回衡水老家探望已94岁高龄的恩师。而何信芳则深情回忆了他上文学讲习班时的老师刘绍本,对刘老师的一丝不苟和耐心教导非常感动和敬佩。

□文/图 本报记者 苗静 通讯员 李欣冉

恩师记忆①

何信芳:时隔30年,恩师刘绍本为他作序并修改书稿

53岁的何信芳说,恩师刘绍本为他作序并修改书稿的事儿,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何信芳是一名公交职工,但爱好研究民俗,一直致力于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2014年,他要出版一本书《农耕民俗谱》,想请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序,有朋友向他推荐了刘绍本。

其实,刘绍本曾是何信芳的老师。那还是1981年,20多岁的何信芳参加了由石家庄总工会组织的文学讲习班,每周业余时间上两次课。讲习班有十几位老师,河北师范大学的老师刘绍本是其中之一。当时,刘老师教授“怎样写小说”和“文学创作的准备”。

但这已是30多年前的事儿了,刘老师还“认”我这个学生吗?何信芳心情忐忑地找到了刘老师,果然,他记得当年的文学讲习班,但对于何信芳这名学生,却实在是“记不清了”。但他热情地答应作序,请何信芳放下书稿,10天后再来拿。

何信芳很激动,乘兴翻阅起了当年文学讲习班的笔记,其中一张字条,正是刘绍本老师写给自己的。“何信芳同志:您的课堂笔记已经读过,所记尚好。个别误记,请看红笔标明处。您是很努力的,谨祝成功!”落款是刘绍本。当年,讲习班的老师不仅批改作业,连课堂笔记都会仔细修改,非常敬业。而当时的何信芳因为只上过小学,在讲习班里成绩最差,也很自卑,从不敢跟老师交流。这张小小的字条,曾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如今,他靠自学已经写了两本书了。

10天后去取书稿时,何信芳把字条拿给刘老师看。刘老师也很激动:“没想到你还保留着当年的字条!”他特意复印了一份收藏起来。刘老师说,他为别人写序,都会把手稿留下,但与何信芳是师生重逢,所以将手稿赠送。更让何信芳感动的是,刘老师不仅写了序,还把他的书稿从头到尾改了一遍。

此时的何信芳,已是50来岁的人,刘老师称他“老何”,何信芳不敢接受,坚持让老师称呼自己“小何”。

“真没想到,时隔30多年,刘老师就像当年为我批改作业一样,认真地为我批改书稿,连用错的‘的’、‘地’都改了!”昨天下午,何信芳激动地说,这是真正的一丝不苟,这是真正的师者风范!

恩师记忆②

刘迅:与老师通信40年,每年回衡水探望恩师

刘迅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他还不记事时,父母就先后离世,他与哥哥靠政府救济和乞讨度日。1950年,8岁的刘迅与哥哥一起进入衡水景县苏院小学,成为魏玉增老师的学生。

魏老师那时20多岁,出身于教育世家,善良、爱生如子,教语文、数学和音乐。靠乞讨度日的刘迅总是吃不饱、穿不暖,魏老师心疼他,常给他吃的,还把女儿的花棉袄送给他穿。刘迅吃坏东西肚子疼,魏老师赶忙给他找药,还经常给他缝补衣服、做鞋子。从未感受过母爱的刘迅,心里认定魏老师就是母亲。因此虽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他并不感到孤独无依,反而勤奋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在魏老师的鼓励下,刘迅成为魏老师的学生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35岁那年,他又考上了研究生,并顺利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上高中时,刘迅每逢放假就步行20里路去看望魏老师,即使后来到天津上大学,他回到家乡也不忘探望恩师。大学毕业后,刘迅被分配到康保县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又来到石家庄。路途遥远,无法经常探望魏老师时,他们就靠书信交流。

昨天,刘迅把一沓厚厚的信纸一一摆开,上面都是魏老师清秀的字迹。从1969年到2009年的40年间,师生之间写了多少信已无法统计了,但刘迅至今仍保留着魏老师写给他的55封信。离开老师后,无论是在求学路上,还是在从政的办公室里,魏老师通过书信,直接指导刘迅的工作、学术实践活动和生活。

“时代让我做什么角色,我就做什么角色,但是无论做什么角色,都不能改变我的情操,我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人性的纯洁。”“我们对人家有小恩小惠,我们不能存有回报的想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乃君子之行也。”……对于刘迅来说,这些都是金玉良言,影响着他的一生。“我与魏老师一方面如母子,一方面又如忘年之交,知己之交,志同道合者也。”刘迅曾在文章中感叹道。

后来随着通讯方式的变化,师生不再写信,但联系更加紧密。平时,刘迅和妻子每年都要回衡水老家探望魏老师两三次。魏老师出生于1923年,今年已是94岁高龄。老师66岁、80岁、88岁等寿诞,刘迅都带着全家专程回去祝寿。

老师的鼓励改变了我的一生

■李亚楠(26岁,学生)

我从小对语言文字十分感兴趣,但是家人出于就业的考虑让我选择了理科,于是我就来到了师大附中东校区的理科班。那时我的数理化每次考试都是倒数几名,精神压力特别大,经常失眠,第二天上课也没有精神。

当时十分痛苦,却不敢和父母说,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烦恼写到了周记中。教语文的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我的睡眠状况,认真地开导我。他说我的作文写得很好,好好练练,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路,同样可以活得精彩。后来,他还经常为我推荐一些书籍,让我调整心态。我慢慢地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安心学习、高考,后来又考取了文学研究生,这些都和李老师当年的鼓励、启蒙有着很大的关系。感激恩师,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老师帮我包扎伤口 我想当面谢谢她

■穆文祥(72岁,退休干部)

我初中是在无极县郭庄中学上的,当时就住在学校里。1962年冬天,有一次突然刮大风,我去收被子,不小心被放在院子里的一张旧床绊了一下,腿上鲜血直流。我吓傻了,坐在那里不敢动。

当时只有20多岁的语文老师李凤慧,见我没去上课,出来找到我。她把外套解开,从自己的衬衣上撕了一个布条给我包扎上。这件事情让我很受感动。后来参军转业,有四十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也一直没跟老师联系过,但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每次想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我能跟老师联系上,再去看望她。

传承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

■郭建安(84岁,退休教师)

我是退休教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正定新区三里屯村的李赞亭老师。上世纪40年代初期,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特殊时期,在当时的环境下,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岳飞、文天祥的爱国故事,也给我们讲七七事变等事件,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这些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当时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到年龄后就参军抗日了。老师的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后来我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教育子女、学生要爱国,传承爱国精神。

在老师的影响下 我也当了老师

■王俊来:(77岁,退休教师)

我是一名教师。我在石家庄三中上学时的班主任曹云华老师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像一位兄长一样关心我们,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曹老师与学生相处融洽,更加激发了我当老师的念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在这里祝愿曹老师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特别提示

教师节来临之际,你是否想去探望自己的恩师?如果你正有此意,或已与同学们相约同行,欢迎拨打96399与我们联系,晚报记者将陪你一起看望恩师,并向每位老师送上一束鲜花,见证你们的师生情。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