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是惹游人喜爱的。我先后游过丽江、周庄、同里、朱家角,却越来越感到模仿性多,兴味减少。记得一次为避开无处不在的红灯笼,我十分艰难才找得一个拍摄角度。但在水乡乌镇,却摄得日夜佳景。相信2014首届世界互联网峰会的嘉宾也会耳目一新。
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同样是清代建筑,但水乡乌镇却修旧如旧,朴实无华。我们看不到金属、玻璃等现代建材,但客房却抽水马桶、电灯、电话、电脑俱备。让游客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徜徉于古代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悠然感受当年的文化。
乌镇有六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出了161个举人,64个进士,我们进餐的酒家原来是翰林府第。不少深院大宅,成了度假酒店、会所、纪念馆和展览馆。江南百床馆、民俗风情馆等展品丰富,颇值观赏,古典建筑能保存其历史的原真性,一并供游人鉴赏。宏源泰染坊还保存古貌,蜡染的布匹挂得高高,十分壮观,却是出售迎合中外游客的新产品。做到保护和开发结合,观光和商业相容而不干扰。长长的石板路旁没有摆卖,秩序井然,民居开门售货,没影响观光的人流。我进民居向老婆婆购买明信片,比定价更便宜。
记得2007年在港城大参加“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研讨会,及后在本澳研讨会上再次听到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的高论,他对民族优秀的历史遗产保存不足忧虑之情令人动容。乌镇水乡的开发,却获得他的肯定说:“充分考虑了古镇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今后其他古镇的保护工作也应以此为鉴。”我们的确体会到乌镇开发创出的新思路。(刘羡冰,文章摘自《澳门日报》)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