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弘扬炎帝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助推跨越发展

2016-08-26 16:38:09 来源:济宁新闻网

炎帝精神和全世界的人类息息相关,如炎帝尝百草创造医学等,他的发明创造是应对挑战而来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让世界觉得我们和他们息息相关,我觉得需要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魅力中国,对内、对外有魅力,既要在高端的精神层面上给世界东西、给世界价值观,使中国宝贵的精神价值能够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生动的大众文化,让人民对自己的社会更有信心,让外人也能对中国心悦诚服。最后,我们需要大思路、大平台、大愿景,就像炎帝开创未来一样。

原标题:图文:弘扬炎帝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助推跨越发展

——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纵论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日报讯 图为:6月1日,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在随州隆重举行。图为开幕式现场。

6月1日,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在随州隆重举行。来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大学、海军政治部、解放军艺术学院以及台湾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炎帝神农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炎帝神农的丰功伟绩展开热烈讨论并发表专题演讲,以下为部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

炎帝文化与全球时代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全球华人寻根谒祖,中国人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感受到四海一家亲。炎帝神农的创造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为自己的美好前景、社会进步奋斗提供内在力量。在全球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发扬炎帝精神,怎样实现新的创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

炎帝精神和全世界的人类息息相关,如炎帝尝百草创造医学等,他的发明创造是应对挑战而来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让世界觉得我们和他们息息相关,我觉得需要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魅力中国,对内、对外有魅力,既要在高端的精神层面上给世界东西、给世界价值观,使中国宝贵的精神价值能够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生动的大众文化,让人民对自己的社会更有信心,让外人也能对中国心悦诚服。最后,我们需要大思路、大平台、大愿景,就像炎帝开创未来一样。

今天世界在变革,中国面临各种挑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提升,我们的年轻人有新的要求,我们对社会有新的期许……在这样的过程中,无论是外部、内部,在这新的全球时代,在这样一个世界变革、大调整的临界点上,我们如何去创造一个伟大的文明?我突然想到炎帝故里的炎帝大像,大像凝视的眼神中所包含的力量,那是五千年文化的关照、对文明未来的期许;他目光所及,从随州看向全世界!今天我们来到随州,回到炎帝故里,汲取文明的力量,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去文化创造。这是我们的未来,也是为世界的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彰显炎帝文化内涵 促进随州发展

《乔家大院》作者及编剧 朱秀海

炎帝文化是一种根文化,包含了农耕文化、音乐文化、工业文化,甚至商业文化。

第一,我认为一个旅游文化品牌打造,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乔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就是晋商文化。第二,要有物质实体。近些年来,为了打造与其声誉匹配的实体,祁县对乔家大院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将乔家大院从村子里突出出来,现在被评上了五A级景区。第三,要让你的好东西天下皆知。电视剧《乔家大院》对乔家大院的宣传起了一定作用,但山西、祁县对乔家大院品牌的宣传十分让我感动。在北京,无论是机场还是火车站等重要宣传点上,都有乔家大院宣传的大牌子,包括台湾、香港、韩国、日本,全能看到,一定要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炎帝文化是源文化,这是随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随州是乐都,出土了编钟,乐都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可以用来作为旅游文化的思想支撑点,能不能让客人来了听到最优美的音乐,就这一个项目开发,我觉得就是很有前途的,你要告诉世界,只有到这里才能听到中国最优美的音乐。还有道家文化,当年李白在随州与紫阳先生的交往,就有很多的旅游开发元素,李白在这个地方生活了这么多年,留下来这么多千古传颂的诗和文章,包括《静夜思》就是在这写的,而且他接触的都是道士,现在全中国都讲究养生,道家的养生文化也是一块可以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如果随州能打造养生旅游胜地,那也是特别好的。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一块资源也是十分宝贵的,可以开发、做大。

从炎帝谈当地文化自信的重建

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 朱高正

今天为什么要讲《从炎帝谈当地文化自信的重建》,因为我在研究中国古文化时发现一个现象,现在一些人对古文化不相信,不热衷。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文化是一直延续下来的,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上个世纪英国有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学者叫汤恩比,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研究人类的文明,发现只有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不管发生再大的问题,中国人总可以从他们过去的历史里面找到借鉴。比如屠呦呦,好像她一生下来就像要发现青蒿素一样,她就是从张仲景的古医书里得到灵感,发现了青蒿素。

但是有些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不自信,比如,民国初年,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说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从英国回来的说我们要向英国学习,从德国回来的说我们要向德国学习……所以到最后好多人没有主见了。

我们现在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作绊脚石。我想我们还要有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只要是其它国家比我们好的经验都可以学习借鉴。

炎帝神农氏的人间佛教精神

台湾佛光山常务副住持 慧传法师

我们都认同炎黄是中国人的祖先,我们必须进一步去认识炎帝神农氏与我们的生命关系是什么。炎帝八德,我们细细区分,就会发现它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人生活的六大基本条件,食、衣、住、行、育、乐。炎黄二帝王指引我们步入农耕时代,以此为基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进步。

炎帝神农的功绩不仅在于他指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精神涵义。炎帝精神的伟大之处不仅只是创造,告诉我们哪些东西可以食用、如何使用草药治病等,更在于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勇于承担、勇于创造、冒险犯难,只为黎民百姓服务,这不就是以人为本最好的精神所在吗!

炎帝神农救助黎民百姓,宁可自己冒险亲自尝百草,这不就是他的慈悲吗?炎帝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又发现百姓的需要是什么,他能制作许多农具,后来发展以物易物市集的概念,这就代表炎帝的智慧是令人赞叹的。炎帝这种勇往直前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普贤菩萨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等精神很契合。今天,我们在拜炎帝的过程中,我们求炎帝、拜炎帝,不如自己做个神农氏。

从炎帝削桐作琴说起

著名评论家 朱向前

今天,我们来到炎帝的故乡祭祀炎帝,慎终追远,感念先人。众所周知,炎帝神农耕耒耜、植五谷、尝百草、作琴瑟等,在八大功绩中,惟有削桐作琴一项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凡遇丧亲之痛、丰收之喜,均需舞蹈之,歌吟之,琴弦便最先发出了中华艺术的先声,上世纪70年代末在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已把这一点昭告于世界,并以此奠定了中华文明审美经验的基石。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文明形态的相互激荡中,技术甚至制度层面的东西均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但更为深邃、复杂和高级的审美经验,它一旦积淀为某种范式或文化传统,那它就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深层记忆或集体无意识。

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到鲁迅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从王国维的沉湖殉葬,到辜鸿铭、钱穆的终身“卫道”;从林语堂的“中华文化至上论”到陈寅恪、钱钟书皈依传统。台湾作家余光中、白先勇在20世纪中叶也曾先后留学英美,也曾迷恋过艾略特和罗伯·格里耶,但当他们回到台湾后,也是一头扎进了传统文化之中,而且都成了台湾文学复兴的领军人物。

这些现象说明了近现代诸子之殊途同归——从本土出发,游学多年,在精通数门外语、深谙异域文化也就是说拥有了双重乃至多重文化背景之后,进行了“入乎其里,出乎其外”的深刻比较,最终的选择是回归传统,这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崛起,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示意义。

撰文:刘诗诗 冯家园 黄刚桥 张琴 陈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