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红军高级将领死后竟衣不蔽体-寻淮洲-刘畴西

2016-08-12 15:48:40 来源:济宁新闻网

他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捉到一个参加埋葬的人,便由此人带路到茂林,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无衣,由此认识到红军处境已极度困难。

核心提示:他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捉到一个参加埋葬的人,便由此人带路到茂林,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无衣,由此认识到红军处境已极度困难。

本文摘自:《心胜》,作者:金一南,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三个名字,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甚至包括军人。

这三个名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 尤其是新世纪的军人。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向西突围,开始长征。随着主力部队的离去,中央苏区附近存在的最大一支红军部队,只有红十军团。

红十军团由两部分力量组成。一部分是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另一部分是方志敏的红十军。主力红军长征一个月后,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全军团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师:

十九师,原红七军团部队,师长寻淮洲;

二十师,原红十军部队,师长刘畴西(兼);

二十一师,原红十军部队,师长胡天桃。

2月中旬编成到1935年1月底覆灭,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后来心痛地概括成八个字: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

当时的考虑是,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显得孤立突出。敌人共三个团,装备比较好。红十军团是三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当时红军的弹药等物资极感缺乏,消灭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且能打掉追敌的气焰。

军团长刘畴西决定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无异议。

应该说这是一场立意积极的战斗,地形的选择也不错,但作战对象的选择却不是太好。补充第一旅于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旅长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是蒋军中的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

这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不似 补充 两字给人以二流部队的感觉。

但刘畴西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里。1924年,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王耀武还是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站柜台卖饼干的小伙计。1922年,刘畴西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参加过五四运动,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第一次东征时在棉湖战斗中失去左臂,照样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去苏联,进了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

黄埔一期的资格,加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历,在红军指挥员中除了左权,无人可与刘畴西相比。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一种不可抑制的自信。担任红十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后,想立刻打一仗扭转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当年曾经卖过饼干的那个对手。

刘畴西不知道,当年他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参加堵截的,就有第一军补充团的少校营长王耀武。刘畴西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坚守苏区战略要地宜黄二十四天未被红军攻破、被蒋介石称为 奇迹 的,也是王耀武。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擅长。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安抚心率不齐的女人”</p>       </div>
  </div>
</section>
<section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