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小英雄赖宁另一面:出身干部家庭 得罪很多同学-英雄少年-感动中国人物

2016-08-02 17:16:46 来源:济宁新闻网

对,即便在当时,赖宁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孩子。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

核心提示:对,即便在当时,赖宁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孩子。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但在1988年,赖宁并没有因为这个身份得到什么特殊照顾。他学习成绩很好,小学升初中本来可以保送,但他拒绝了,最后以很好的成绩考上初中。他和同学确实有些矛盾,因为他是班里的纪律委员,得罪了很多同学,后来班里选三好学生,同学们就不选他。

救火小英雄赖宁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原题为:《1988年的英雄 官二代 :赖宁救火并非杜撰》

对话:救火不可学品质仍应学

记者近日专访了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1989年,孙云晓受团中央指派,前往赖宁故乡采访写作,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 赖宁》一文,引发全国热议和讨论。

关于赖宁:他得罪过很多同学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赖宁的细节,说他是 官二代 ,不招人喜欢?

孙云晓:对,即便在当时,赖宁在学校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孩子。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但在1988年,赖宁并没有因为这个身份得到什么特殊照顾。他学习成绩很好,小学升初中本来可以保送,但他拒绝了,最后以很好的成绩考上初中。他和同学确实有些矛盾,因为他是班里的纪律委员,得罪了很多同学,后来班里选三好学生,同学们就不选他。

我在写赖宁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英雄,也是孩子。赖宁下葬那天,母亲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替他赔偿了一扇打破的窗玻璃。他母亲在坟前把买玻璃的发票给烧了。

记者:现在也有人怀疑赖宁事迹的真实性?

孙云晓:首先我强调,赖宁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编出来的。我看他的日记,发现他是一个心胸开阔,有远大志向的孩子,他的梦想是给家乡修筑一座立交桥。

关于时代变迁:当代青年缺乏赖宁品质

记者: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和讨论赖宁精神。如今,人们甚至把竖立了20年的雕像撤走。您如何看待这两个时代的对比?

孙云晓:说明时代在变迁,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具体到赖宁的事迹,我认为现在一些人更喜欢 去神圣化 ,尝试 解构崇高 ,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怀疑一切,然后又抱怨说没有信仰,迷失在物质中。

记者:您希望现在的青年如何去学习赖宁呢?

孙云晓:我会告诉每一个孩子,不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用于探索。我个人觉得,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很多当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和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

回顾:学习赖宁热潮从争议到 淡化

赖宁,英雄少年,生于1974年,四川石棉县人。

1988年3月13日,年仅14岁的赖宁为了扑灭突发县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难。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 英雄少年 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掀起热潮。同年11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 革命烈士 称号。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关于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成为争论的话题,对于学习赖宁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实施。此后,北京、等地,一些学校从墙上摘下少年赖宁画像。

2009年9月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揭晓,赖宁的名字位列其中。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