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矿洞改造的时光隧道景点参观 贺俊怡 摄
万山6月25日电 题:贵州万山:“丹砂王国”光彩今重生
作者 蒲文思
今天的贵州万山不是一个“新”字能了的。
充满时代气息的“苏联专家楼”,堪称“地下长城”的970公里人工采矿坑道,见证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在万山汞矿遗址基础上修缮改造的万山“朱砂古镇”,让人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万山。
古镇上,具备高端放映技术的“汞都星空影院”;矿洞里,霓虹璀璨的“时光隧道”;悬崖边,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各种新元素、新气象也让人耳目一新。
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万山区,是贵州省唯一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万山因历史上盛产朱砂,素有“丹砂王国”的美誉,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万山便有开采朱砂和冶炼水银(汞)的迹象,这里的汞资源储量曾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中国偿还国外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年被周恩来总理称作“爱国汞”。20世纪80年代后,万山汞矿终因资源枯竭,矿尽城衰,于2002年5月被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自此,万山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有媒体曾这样总结:“‘三弱’‘三低’‘三多’——基础设施脆弱、财力极为薄弱、经济总量微弱;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低;失业人员增多、遗留问题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虽万山汞矿宣布停产,但数千年的汞矿开采、冶炼形成的矿山遗迹和汞工业文化,是万山得天独厚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贵州省委、政府倡导下,经当地政府的努力,万山汞矿遗址经几年的修缮改造,建成了中国首个以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古镇里,“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世间罕见的“970公里人工采矿坑道”如今已成为颇聚人气的旅游景点。
6月中旬,记者来到“丹砂王国”万山。一河清水穿城,两岸垂柳依依,松木栈道蜿蜒,路网四通八达,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医院、学校、体育场、游泳馆、保障房、供电、供水、通讯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一座崭新的城市映入眼帘。
到木杉河看场水幕电影,到长寿村拥抱真山真水,到朱砂古镇体验悬崖上的玻璃栈道,穿越千年矿洞触摸历史的痕迹……,万山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近年来,围绕“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思路,依托丹砂文化和山地资源禀赋,万山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渐渐兴起。“资源枯竭了,并不是什么资源都没有了,恰恰千年开采留下的遗迹就是宝贵的遗产,这个用好了它不仅能够传承好工业的文明,还能够激励后来的人们一代一代去奋斗,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崛起。”万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吉刚说。
2005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于2009年10月开园。2014年,“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2年11月,万山汞矿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5月4日,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开园,“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970公里人工采矿坑道”等景点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万山充分挖掘废弃的资源,让老矿区变身新景区,“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本”。
在万山居住了30多年的姚建荣见证着万山的“重生”。“以前家门口满是大石块,山上长满杂草,现在发展旅游,山路修整得干净漂亮,古镇开放以后,每逢周末节假日,来旅游的人特别多,我这小店都快忙不过来了。”姚建荣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现在我的田土全部转让给政府来发展旅游了,用于园区的旅游设施建设,比如修水池,停车场啊。以后古镇旅游发展起来,我还想开一家‘农家乐’。”对未来,姚建荣充满期待。
记者从铜仁市万山区旅游局获悉,2016年1月至5月,万山区旅游人数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609.3%,旅游综合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541.6%。其中,五一黄金周三天,朱砂古镇旅游人数22.6万人次。
张吉刚告诉记者:“走旅游发展,变废为宝,不仅重新焕发它的光彩,还能解决当地大量人员的就业,还能够推动我们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的作用对我们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据悉,“长寿湖湿地公园”、“江南水乡·滨河公园”、“西南地区最大的欢乐世界”等旅游项目也在全力建设中,这些项目建成后,万山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指日可待。(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