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6月25日电 题:创业之风吹入中国红色老区
作者 杨程晨 安英昭
头带白布巾、身系红腰鼓的陕北农民往往是人们提到中国西北红色老区的第一印象,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根烟袋常伴手间。
在延安黄陵县双龙镇,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地处关中,没有窑洞,不种小麦,森林广袤。新建不久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带动起周边旅游产业,村落正以“农家乐”加速红色老区农业转型。
曾是香房村村委会主任的何兴顺开办“香房10号院”农家乐近十年。据他介绍,鼎盛时期村里有13户经营,一时成为风气。
还在任上时,何兴顺组织村里的协会,希望以“农家乐”为导向,改变当地耕地少、作物产量低、销路稀缺的现状。
看到山下索洛湾村通过集体转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业,香房村村民们也期待着改变。
“农村基本没有年轻人,在老一辈看来,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何兴顺对记者说。五年前,他建议组织一些人将土地经营权集体转让,当过两届村长的父亲何宏坚决反对。过了几年,“农家乐”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再谈起转让时,何宏笑说:“现在客人来了要做菜,没时间顾地里了。”
何兴顺说,办“农家乐”不仅让农业生产为其服务,成为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还解决了农闲时大量就业问题。
何兴顺自己也曾在多地打工,当厨师,练得一手好厨艺。2007年,“农家乐”在双龙镇兴起,他回乡创业,“我们原来认为,有本事的人不会待在村里。现在是有想法的人,才能留在村里”。
3年前,何兴顺花了十几万元人民币重整店面。他回忆,那时一年净收入最高有20万元,目前可以稳定在10万元上下,此举也带动香房村其他农家乐的翻新潮。
如今,何兴顺常以自身经历劝年轻人回乡创业。他举例,如果在外打工一年挣六万元,刨去正常开销和人情世故,一年下来握在手里的不到两万元,“办‘农家乐’,我可以保证一年净收入超过六万”。
今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调研时指出,要把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靠市场力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
何兴顺了解到,各级政府都在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创业,比如,拨出专款鼓励农村“创业带头人”,提供无息贷款消除村民启动资金不足的担忧等。
更多的回报必须更多投资,这是何兴顺在外打工学到的。他计划将“香房10号院”再次装修,搭上水果架,装上卡拉OK,“我要做村里没人做过,甚至没人想过的。”
今年,双龙镇“农家乐”发展式微让何兴顺发愁,也阻碍了他第二次整修计划。他分析原因,一是“轩辕养生谷”的品牌还未形成,游客量不稳定;二是周边煤矿、石油产业下滑,工人工资减少,“基本不下馆子了”。
离香房村不远的杜洛尾村现有三户农家乐,效益最好的“村头农家乐”从2015年4月开张至今净收入三万元。在何兴顺看来,在整体农家乐减少的前提下,“村头农家乐”老板王鑫虽然厨艺远近有名,但起步时间太晚,很可能错过了好时候。
王鑫却有另一番见解。
今年5月,他偶然看到一则消息,G327国道黄陵双龙至咸阳界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在延安环保信息网上第一次公示,意味着此公路一旦改建完成将恰好经过杜洛尾村。王鑫认为这是“农家乐”翻身的好机会,“不管是修路的工人,还是修好后来往的司机都需要吃饭。要想富先修路,这点我信。”
相较儿子对未来的担忧,老村长何宏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被问到是否担心农家乐走不下去时,他回答,“对‘农家乐’,我有信心。”(完)
济宁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