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

2016-11-30 06:00:00 来源:济宁新闻网

明孝宗的时候,皇亲国戚目无国法肆意妄为,当时执掌干清门的太监何文鼎心下不平,引用祖宗家法,打算对皇上直言相谏。何文鼎与另一位太监鲍忠为刎颈之交,然而在草拟奏章的时候也不让他知道。在他誊写正稿之的时候,有一个像木桩一样靠在门旁的东西,忽然一步一步走到案前。

何文鼎怒骂道:“我是为国家进言,你是什么东西敢来吓阻我?”奏章呈上之后,孝宗震怒,将他下之大狱,并要追究其幕后主使之人。何文鼎在一番严刑拷打之后说:“有两个人都是山东籍贯,但是却无法捉拿他们。”主审官员说:“你姑且交代出来!”何文鼎回答说:“是孔子和孟子。”

这段故事出自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卷二十二》,初读感觉很有“古代笑话”的意味。然而,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作者刘若愚同样身为太监之人,并且在宫中服务多年,对于宫廷之事的了解远超一般人,所以,这故事应该是“史实”而非“笑话”。

当然,假如我们能够同时考虑到明代明孝宗朱佑樘在明朝的皇帝中算得是“好皇帝”——其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贤臣,使明朝中兴并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那可是有定评的;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在他的治下发生这样的事感到万分的遗憾。

何文鼎对自己呈上这样的奏章可能产生的后果显然是有一定的预料的,而他之所以在草拟奏章之时不让好朋友鲍忠知道,无疑属于预防性的措施,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此同时,他对为臣者应该罔顾个人安危,为国尽忠,看上去又是底气十足、信心满满的——换个角度自然也可以说是蠢蠢的、傻傻的,而他严厉斥责企图吓阻他的“鬼影”就是证明。他的这底气从何而来?乃是从孔孟的思想而来——他面对主审官员道出的幕后主使者“孔子、孟子也”并非杜撰,而是事实。并且,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的很多“清官”之所以能够一身正气,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极深;于家要尽孝,于国要尽忠,是他们的基本想法。

所以,从何文鼎到包公到海瑞等史上名臣,无一不是在此类问题上单纯得像孩子,对朝廷、对皇上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多情。但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尽忠的对象似乎却常常表现得十分无情。以何文鼎为例,眼看皇亲国戚们目无国法肆意妄为可以坏了规矩,也坏了王朝形象,进而可能导致明孝宗的龙椅产生摇晃,因此他冒死相谏,可最后的结局竟然真的是死!这是不是很有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味道?

有一点可能何文鼎们到死都没有弄明白,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一片丹心换来的却是帝王之人的震怒与不能理解?原因大概在于明孝宗们以为,皇亲国戚怎么说都是自家人,无论做了什么在外人看来不可饶恕的事,那也只是他们自家的事,不容他人置喙。

或者说,对于这些违法乱纪者,到底是不是家法伺候之类,只能取决于他们做皇帝的个人的意志。否则,帝王的权威哪去了?当然,回过头来,安抚一些舆论也是需要的。在刘若愚所讲何文鼎的故事的最后,就说到他死后,犹能于禁中拽铜缸作声称冤者”;而“上亦感悟怜之,特令勒石以祭焉”。(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严阳)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