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海军哈尔滨舰上的机电老兵

2016-08-29 17:35:40 来源:济宁新闻网

中新社哈尔滨舰12月31日电 题:中国海军哈尔滨舰上的机电老兵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回到住舱,已是上午8点35分。杨庆勋大口大口喝着水,他的军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腿上绑着的护膝不得不摘下来,挂在床头等待晾干。

在战位上坚守8个小时后,30岁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由于长时间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工作,杨庆勋两条腿患上了关节炎,一年四季已无法离开护膝的“庇佑”;他的发际线不知不觉向后移,脸部的皮肤,粗糙得像被砂纸打磨过。

跟随海军哈尔滨舰远航训练,中新社记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海军官兵在和平环境下的训练状态和生活场景。但采访杨庆勋,却注定是一次考验身心的艰难之旅。

与普通人对海军战士的印象截然不同,杨庆勋的战位既没有炮弹枪支,亦没有海图与舵轮,他要天天守着舰艇的机电系统。准确地说,他的工作是为舰艇的柴油发动机提供维护保障。

对于一艘战舰来说,假如它的武器系统决定着战斗力,那么机电系统就决定着为舰艇提供“造血”功能。它的运转是否顺畅,成为舰艇战斗取胜的关键。

与记者谈及这个特殊的战位,杨庆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从踏上甲板那一刻,部队就告诉我,每一个专业都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关键。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会认为机电兵的作用不大,甚至都没有机会摸摸枪弹,但我一直觉得舰船上的任何分工都重要,我的内心是骄傲的……”

如果说驶向远海的哈尔滨舰会经历四季的温度变换,而在杨庆勋的工作舱内,却永远保持着45摄氏度以上的“恒温”。

走进战舰最底层的舱位,杨庆勋所在的主柴油机班的工作环境让人无法想象。站在不透风的工作舱内不足5分钟,就有让人往外跑的想法,除了高温,震耳欲聋的机器噪音,以及足够令人窒息的柴油味。

而在舱外,伴随着台风来袭,无情的海浪肆意击打着舰体,即便是漂泊在海上多年的老兵,也已感到种种不适。对于杨庆勋来说,他早已适应了这种高海况的环境,但对于一些新兵,舰体剧烈的晃动,时时刻刻考验着他们的身体和意志力。有的战士入伍好几年还会晕船,但他们终究坚持下来了。

在杨庆勋入伍前,他从未感受过一名军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但随战舰在大海上航行了12个春秋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要想国家不受外敌欺凌,军人必须要有血性,有一个男人的担当。“保卫祖国的海疆,是靠很多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不想说自己多么伟大,但如果战争来临时,我们将是第一个冲上前的人。”

这些年来,尽管杨庆勋和战友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他却真正感受过在与大自然“交锋”时,生命的脆弱。

有一年,哈尔滨舰受命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时,战舰的主机突然无法启动。危急时刻,凭借多年的经验,杨庆勋发现是一根重达25公斤的轴承断裂,以至于发动机无法产生动力。倘若遇到大风浪就有翻船的危险。

在向编队指挥员汇报后,杨庆勋自己动手照着图纸加工了一根与原件相似的轴承,经过7个多小时的调试,发动机重新启动,而他却累得瘫倒在地。杨庆勋说,看似一根小小的轴承,却关系着整条战舰的安全。

如果说这位老兵在危急关头能够扛得住压力,但在面对家庭时,他却难以摆脱愧疚与自责。

12年来,他每年回家的时间最多只有40天,如有紧急任务,留给家人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两年前,杨庆勋与战友去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时,他的妻子在辽宁老家遇到车祸导致左腿盆骨严重损害,险些造成终身残疾。

他知道这个消息时,已是妻子入院后的45天。站在病房门口的杨庆勋的心里像被刀子捅了一样,而理解他的妻子躺在病床上只是默默流泪,没有抱怨一句话。

“这些年,我欠妻子太多了。”杨庆勋说,“妻子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前段时间她患有肾衰竭,家里的房子卖了,还欠亲戚20多万元的外债。”

“我一直在思考,她嫁给我到底图些什么?”

在战友的记忆中,杨庆勋还从未当众落过泪,他一直愿意当别人的“心理导师”,为新兵疏导一切心理障碍。

“有时一次出海训练就要近一个月,在密闭的空间里有些新战士难以忍受舱内的高温、焦虑,特别是对家的思念。”杨庆勋说,他能做到的,就是跟战友开开玩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在海上生活,一定要努力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否则很容易让人抑郁。”他说,“在这方面,我一直是个乐观的人。”

“你不想家吗?”

“当然,谁都不是没有感情的人,但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就要有各方面的思想准备,站在这艘舰上,你就不能想着要下来!”杨庆勋说,“我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这艘战舰了。”(完)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