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蒙古气旋影响,3月21-22日,西北东部的局部地区、华北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内蒙古中部的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京津地区遭受今年入春以来第二次沙尘天气侵袭。记者就本次沙尘暴应急处置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
记者:本次沙尘暴发生范围、路径和危害怎样?
刘拓:据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中西部。3月21日中午前后,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局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此后,沙尘天气向东扩散,内蒙古中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部分地区相继出现沙尘天气,内蒙古中部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22日清晨,沙尘天气扩散到华北地区,京津出现明显浮尘天气,局部地区强度较大。到22日中午,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东部的局部、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影响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波及5省区196个旗县,受影响人口约6100万,受影响耕地面积约90万公顷、经济林地约7.8万公顷、草地约5000万公顷。本次沙尘暴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沙尘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对华北平原农林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于春播,不利于冬小麦返青,不利于经济林果的发芽、开花。
记者:此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刘拓:我国沙尘源既有境外的,也有境内的。此次沙尘源自蒙古国中西部及我国甘肃河西走廊、内蒙西部等地。这些地区沙漠、沙地广布,是起沙尘的物质条件。气候异常是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动力条件。由于沙尘源区和途经区沙源物质丰富,且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土壤失墒严重,加之冷空气势力较强,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正因为上述因素,从根本上讲,沙尘暴在我国是不可能消失,二者的耦合必然会产生沙尘暴。
记者:在应对这次沙尘暴方面,林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拓:应对大强度沙尘暴,林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与气象局进行了密切合作,进行会商,并向各地发出了预警,提请各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二是已经启动39个地面监测站,随时掌握、报送和发布灾情发生发展走势。三是各级应急人员都已到岗,24小时值守,并要求省级沙尘暴应急部门派员到重点地区指导防灾和应急工作。四是在此之前已将沙尘暴应急基本常识以汉、蒙、维文印发到老百姓手中,采取措施应对沙尘暴。基本常识主要包括:沙尘暴发生后如何加强个人防护,对牲畜饲养的注意事项,交通安全、农作物避灾等基本知识。
记者:怎样才能减轻沙尘暴的危害?
刘拓:尽管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生,减轻危害,减少损失。一方面要加强应急预警和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表覆盖,减少沙尘源,强化防沙治沙工作。
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地表覆盖,减少尘源。
一是强化封禁保护,实行“三禁”制度。切实汲取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的教训,杜绝滥垦、滥牧、滥采等破坏行为,遏制沙地活化,保护沙区植被。
二是采取植树种草措施,迅速恢复沙区林草植被。通过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三是采取退耕还林(草)措施,遏制新的沙化形成。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进行了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
四是采取改进牧业方式、改善牧业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实行禁牧舍饲,变放养为圈养,减轻植被破坏的压力。
五是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通过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配套措施,促进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六是采取营造防护林措施,降低风速,减弱并阻挡风沙。通过营造草原灌木林网和农田林网,保护农田和草牧场免受风沙危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七是通过移民搬迁措施,有组织地把自然和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移居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周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沙尘暴预防最根本的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能因为沙尘暴少了我们就可放松治沙工作,也不要因为刮了几次沙尘暴就产生悲观情绪。从历史看,沙尘暴是逐渐减少的,这说明生态治理起了作用,有成效。我们在减少沙灾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树立这个信心十分重要。(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