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文生:洪仲丘之死暴露了台湾民主的弊病
上周六台北民众身穿白衫、走上街头为台军下士洪仲丘申冤,喊出 要真相、要惩凶 的口号。华广网7日刊载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张文生的评论文章指出,洪仲丘之死暴露了台湾民主的弊病,这种景象,不能不说是台湾民权高涨的产物,也是台湾民众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强烈反映。
8月3日,在台湾一个小兵洪仲丘被凌虐致死一个月之际,台湾民间社运团体 公民1985行动联盟 发起了大规模的白衫军抗议运动,25万人齐聚台北街头,喊出了 要真相、要惩凶 的口号。这种景象,不能不说是台湾民权高涨的产物,也是台湾民众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强烈反映。
与过去的社会运动比较起来,这次群众街头聚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是所谓的群众运动的自发性,主要是由民间社运团体进行组织动员,虽然在运动现场似乎 反马 的民进党 立委 明显比执政的国民党 立委 受欢迎,但政党、政治组织介入和操纵的影子并不明显。第二,是动员方式的网络化。这次台北街头群众聚集的动员方式不是依靠组织动员,也没有更多前期的舆论宣传的动员,更多是依靠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型动员方式。第三,是运动主体的年轻化倾向。参加这次街头聚集的各年龄层的群众都有,但是以20多岁、30多岁年龄层的年青人居多,这是因为年青人多数是刚服过兵役,或将要服兵役的人,对台军中漠视人权的状况具有更加切身的感受,而且也更能够接受网络化的动员方式。
25万人走上街头,这是出乎意料的,这反映了台湾民众的怨气已经不是一朝一夕酝酿的。小兵之死只是一个导火索,失落、不满、无望、怨怼等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流行病。台湾社会走过了上世纪70年代 台湾钱淹脚目 的黄金岁月,经历了8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90年代以后本土化、多元化兴起, 台独、分裂 活动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政党恶斗、经济衰退、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无法扭转的沉沦趋势,台湾民众的失落感越来越强烈。同为中华民族的大陆经济在高速增长,而台湾经济则沦为 四小龙 之末;台湾年青一代不仅面临的压力,而且面临22K的待遇,还有高达13%的失业率的威胁。不满、怨怼因小兵之死而爆发, 公平正义 取代了 民主进步 成为社会运动的新诉求。
面对群众的呐喊和社运团体的三项明确要求:启动特侦组彻查洪仲丘命案;组成 军事冤案调查委员会 调查历年军中冤案;承平时期 军法 应全面回归 司法 。台湾当局迅速作出了回应:成立 军事冤案申诉委员会 ;推动 军审法 修法;彻底检讨军中人权制度等等。但是相关的改革恐怕一是缓不济急,二是治标不治本。尤其是社运团体提出 承平时期军法应全面回归司法 ,涉及 军事司法制度 的全面改革,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台湾军方许多人对于 军事司法制度 的改革也持有不同意见,改革之后 军事司法体制 及人员如何调整?承平时期与战时体制如何衔接? 普通法院 及 检察系统 如何适应军队文化?这都不是单纯的制度改革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仓促之间所能完成的,更来不及应付小兵之死的个案,一旦新制度适应不良,军方抱团抵制普通 司法 的状况,难免仍会出现误判、错判、冤案的情况。结果就如同台湾社会备受批评的教改,整整一代人成为改革试验的白老鼠,初衷良好的改革只落得失败的结局。
针对小兵之死个案的回应和 军事司法制度 的改革,也无法平息广大民众蓄积已久的不满和怨怼。台湾民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无法自拨的死胡同,个别举措和个别改革,改变不了台湾社会的政党恶斗、经济衰退、贫富分化的沉沦趋势。在台湾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政治人物和个别政治势力给台湾社会带来 认同分化 的 台独、分裂 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窒息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空间,使台湾的年青一代失去了目标,没有了理想。从目前来看,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则只会加剧这个问题的恶化。无论国民党当政,还是民进党当政,台湾民众的失落、不满、无望、怨怼等等负面情绪都无法消除,还有可能加剧。小兵之死暴露了台湾民主的弊病,小兵之死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