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正值菊花盛开,所以古代曾经把重阳节称之为“菊花节”。而在重阳节饮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过的一种民间风俗。这种风俗,开始于汉朝,而在唐朝最为风行。《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饱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所以自古以来,都把菊花酒当作一种“益寿延年”的时令食品。
唐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诗:“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这里描述在唐朝宫廷九月九日赐菊花酒给群臣饮的盛况。唐朝另外一位诗人卢纶也有《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诗:“玉壶倾菊酒,一顾得淹留。彩华征枚叟,花筵舞莫愁。管弦能驻景,松桂不停秋。为谢蓬蒿辈,如何霜霰稠。”唐朝是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时代,即史家所谓“汉唐盛世”,而从这些菊花诗来看。唐朝应该也是一个“尊老崇文”的时代。因为这些受赐饮的诗人,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而且又是“蓬蒿”之辈。因为菊花酒是最适合老年人宴饮的。
古人甚至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而在《本草纲目》中则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鸡蛋)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当然这些都是古籍数据,我们现在是科学昌明、医学发达的时代,古人的数据只可当作参考就是了。但是中国历史上饮菊花酒的风俗,的确是非常普遍的。晚唐诗人黄滔也有一首《九日》诗:“阳数重时阴数残,露浓风硬欲成寒。莫言黄菊花开晚,独占樽前一目欢。”菊花到了秋后越开越旺,可以说是一种迟开的花,这的确很适合老年人的心境。这就说明历史上为甚么要把重阳节称之为“老人节”,又叫“菊花节”了。
重阳节饮菊花酒,不仅仅是汉族的民族风俗,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共同的风俗。据《辽史。礼志》中记述:在北宋时期,我国北方的“辽国”朝廷,每当重阳节到来的时候,辽国皇帝就把菊花酒分赐给大臣们宴饮。宋徐铉曾在宫中为太子率更令。他有一首诗记述宫中宴饮菊花酒的情况:“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两清。”
然而古人所饮的菊花酒,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酒呢?古书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用菊花为原料制成的酒,称之为“菊花酒”。另一种说法是在重阳节新酿的酒,统统称之为“菊花酒”,因为这个节令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如此看来,只要是在重阳节酿制的酒,其原料不一定是菊花,其他稻麦、高粱等五谷酿制而成的酒,都可以称之为“菊花酒”。推而论之,重阳节的宴会,也可以称之为“菊花宴”了。
不过大多数的资料,都是说用菊花酿制的酒,才能称之为菊花酒。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述菊花酒的酿制方法是:“菊花酒,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尚未定型的酒)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洌。”
另外在《西京杂记》中也记述了菊花酒的制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两种制法虽有不同,但都要用菊花为原料,而《遵生八笺》的制法更为简便一些。
还有在《直隶志书。南皮县》中,则又有一种说法:“重阳新酿黍酒,谓之菊花酒。”这就是从时令的观念来理解了,那么只要在九月九日菊花盛开时饮的酒,不管黍酒、米酒,都可以称之为“菊花酒”了,意思就是赏菊花时节饮的酒。所以我们还是根据这种说法,在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大家来一边赏菊花,一边饮“菊花酒”。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廖楚强)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