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个多面手!

2016-09-27 10:22:36 来源:济宁新闻网

孔子酷爱传统音乐,而且多才多艺。他能弹、能唱、能写,光是在器乐方面,就是个多面手,会弹琴(古琴)、鼓瑟、吹笙、击磬。他很爱唱,几乎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谁唱得好就向谁学。孔子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诸侯派兵围困于山野,断粮七天,每餐只能喝野菜汤,随从的子弟不少人都饿倒了。孔子却乐观地唱着歌,弹着琴。 孔子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理解和表达,超乎寻常。公元前517年,孔子听到并学习一部叫做“韶”的古代音乐。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孔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晚年的孔子整理的《诗经》收集了西周到孔子年代的诗歌共305首,它既是诗歌的总集,也是当时的音乐汇编,其中的所有作品,在当时都可入乐歌唱,并非单纯的文学作品。孔子还是我国第一个把音乐列为重要课程的教育家。孔子办学,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有六门(当时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音乐)排在第二位,可见对它重视的程度。他提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标准,认为音乐既要尽美,也要尽善,即主张形式美和内容完善的统一。他对“韶”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1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他的保健养生之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认为修身必先修心,“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非常注重德性的修养。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快乐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得;孔子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始终把运动看做健身的根本,喜爱登山、旅游。也喜好多种强身活动,射、御造诣很深;孔子食行有道,注重生活细节:在衣着上,炎热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冬天则注意保暖;在居住上只要求寝处适宜即可,不贪图豪华;在在饮食上注意卫生,还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也就是吃饭不过饱、精细搭配、经常变换花样等。在起居方面也有讲究,主张“食不言,寝不语”,为了提高睡眠质量,连睡眠姿势都很讲究,要求做到“寝不尸”;孔子还主张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先秦时代,对“士”的要求是文武双全。孔子身材高大,孔子身材高大异常,在鲁国是出名的“长人”。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力能托举千斤闸门,孔子有此遗传,想来也不会太差。另外,孔子教授的六艺中,包括射和御,这不折不扣是当时的武术。而且孔子也明确表达了对自己射御技术的高度自信。性格谦虚的他,曾在包括子路这样的武林高手的众学生面前自诩高手。《礼记》中曾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孔子爱旅游,今天很多地方还有孔子留下的足迹。两千多年前,在交通十分不便的条件下,他驾着马车带着十多个弟子,花了十四年的工夫,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中国自驾游的鼻祖。通过周游列国确实也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丰富了人生阅历,提出了不少对旅游颇有启迪的见解,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从“父母在,不远游”到“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再到“游必有方”,最终形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从具体的出行要求,到对远方来客的热情期待,再到旅游休闲审美的哲学理念,形成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并以这些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为指针,来指导实践,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平衡。

济宁旅游